施洛洐:影響深遠的依附關係

2019-03-08
施洛洐
行為治療師
 
AAA

c8f7daff-404b-4779-9c84-418c9fb3d187.jpg

在父母不在的情況下,處身在陌生的環境中,年幼孩子的反應可謂各有不同。有的會顯得很不安,有的會若無其事地繼續探索,有的會歇斯底里的要回到父母身邊。這一切的行為原來都是基於與父母之間的依附關係。

相關文章:
施洛洐:恐懼分離的小孩

提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認為,依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長時間的心理連繫,起源自幼兒時期。從出生一刻開始,人們便會依賴身邊重要的人,以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外界傷害,並在保護傘下成長、探索外界的新事物。若然幼兒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護和照顧,他們便能從中得到安全感,發展出良好的依附關係。相反,如果幼兒的需要不能被滿足,便難以與照顧者建立出健康且具安全感的依附關係,這會對他們日後的人際關係帶來影響。

依據鮑比的理論,美國心理學家瑪莉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在1973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並進一步介定了不同的依附類型。她與實驗人員製作了一個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一名12至18個月大的幼兒會由媽媽帶進一個放滿玩具的房間,其後,一個陌生人會進來,母親就會離開房間。安斯沃斯藉著觀察幼兒在照顧者離開和回來房間時的反應,將依附行為劃分為四類。

shutterstock_302699534.jpg

第一類: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這類的幼兒在母親離開時,會變得不安,可能會哭。但當母親回來時,他們便會停止哭泣,靠近母親並顯得快樂。
第二類: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他們在母親離開房間時,並不會感到焦慮,也不會哭。而當母親回來時,亦不會主動接近她。他們對陌生人並不感到特別抗拒。
第三類:焦慮型(Anxious Attachment),幼兒會在母親離開時變得非常不安,容易大哭,對陌生人亦顯得害怕。當母親回來時,他們會靠近她,但同時會打她以表達憤怒,情緒難以被安撫。
第四類:紊亂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他們在母親離開和回來時都會顯得困惑和不知所措,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事情。他們不會對母親窮追不捨,同時也不會逃避或抗拒她的擁抱。

幼兒之所以建立起不同的依附類型,是由於他們與照顧者相處上的不同。嬰兒在初生階段需要的照顧理應大同小異,但仍然引伸出不同依附類型,關鍵就在於照顧者的應對。這又是另一個課題,留待下次再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