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深港活化工廈的制度比拼

2019-03-20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SZ1.jpg

香港和深圳同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深圳市去年的GDP已經超越香港,其實兩個城市同樣面對發展土地不足的問題,只是內地政府做事的效率遠較本港為高,政策的出台、落實都是雷厲風行。若此種龜兔賽跑的格局不變,香港的前景並不樂觀。

在土地發展方面,深圳市原特區內福田、羅湖和南山三個區,基本已經飽和,需要通過工業區改造的手段尋覓發展空間。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日前正式發佈實施《深圳市拆除重建類城市更新單元計畫管理規定》,目的就是更好應對城市更新的新形勢。《管理規定》提到的第一點就是「工改保」,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支撐的前提下,規劃為工業的舊工業區可申請建設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其實過去深圳市政府於2018年8月份已經印發的《深圳市工業區塊線管理辦法》,明確工業區塊線內、距離軌道站點500米範圍內的工業用地,可申請「工改保」。這次的《管理規定》與該辦法進行銜接的同時,提出工業用地只要滿足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要求,都可以申請進行「工改保」,不再設定距離軌道站點是500米還是1000米的要求。簡單而言,就是條件進一步放寬了。

這不由令人想到香港的活化工廈。深港兩地同樣面對要將工業區改造為公屋(內地稱保障房)或人才住房的問題,「活化工廈」還是「工改保」,只是用詞上的區別。但這個問題在香港提出多年,特首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也提出重推活化工廈,並引入「過渡性房屋」概念,讓輪候公屋等上樓的基層市民,可以低價暫住由工廈「活化」的臨時居所。但時間一年一年過去,雷聲不大、雨點更是幾乎沒有。

香港的問題千絲萬縷,要「活化工廈」,涉及消防、規劃、土地用途等問題,但特區政府各部門各自為政,特首雖然提出了,但落實執行的動力不足。相反,內地政府的動員能力遠比香港強,政府意識到問題所在,各部門都會積極推動。在落實執行上,內地的做法一般大刀闊斧,整片整片地改規劃和改建,但香港就只能零敲碎打,效果自然差得多。

熟悉深圳的朋友應該知道,華強北本來就是工業區,後來發展成為商業區,政府並將其整體規劃包裝。深圳去年推出一項政策,將一些城中村住房改造成保障房,筆者日前已經見到一些城中村的改造項目落實。

全港20幾萬劏房居民嗷嗷待哺,以特區政府的施政效率,幾乎可以保證,三年又三年之後,香港的情況都不會有任何改變。但深圳的政策推出到落實,往往一兩年就可以見到效果。大灣區的發展,既是城市的競賽,也是制度的競賽,現實所見,香港這一套制度並無優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