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微明:大灣區在人才領域面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案

2019-05-29
潘微明
大灣區人力資源研究者 市場業務經理
 
AAA

hr.jpg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不斷發展,人才隊伍持續壯大,大灣區的人才發展狀況備受關注。在人力資源這一行業裡,無論是獵頭公司還是人才市場,應當如何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大灣區發展大局。例如,如何解決目前大灣區迅速發展而中高端人才短缺這一問題,如何加強大灣區各政府、企業、獵頭公司等單位之間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合作,如何將海內外人才引入並長留於大灣區等等。這一切需要業界專業人士、企業、相關部門機構共同參與。

 

一、粵港澳大灣區簡介

粵港澳大灣區(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簡稱GBA),定位為一個發展中的世界級城市群和國際一流灣區。該城市群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個地級市組成,總面積為5.6萬平方公里,2018年末總人口已達7000萬,GDP總額突破10萬億人民幣,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國際化水準領先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佔據重要戰略地位。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不僅要建設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撐區域、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世界級城市群,還要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高品質高水準城市發展的終極典範。

 

二、大灣區在人才領域面臨的挑戰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肩負國家民族的復興重任,既是機遇也必是挑戰。正是如此,大灣區當前在人才領域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1、目前大灣區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相對較低:

gap1.JPG

資料來源:獵聘大數據研究院

從上述圖表來看,與京津冀、長三角的中高端人才學歷分佈相比,粵港澳在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人才方面表現均遜色於其他兩個城市群,高學歷人才十分匱乏。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的資料,在2015年大灣區6797.49萬常住人口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為1187.81萬,比例僅佔17.47%(其中香港26.18%、深圳25.19%、東莞15.74%),人口受教育程度略微滯後。

2、當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創新人才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相對不足,技術輸出與吸納能力也相對不足。環顧全球,無論是科研創新,還是創立創新企業,往往遭遇各種難關,失敗者多成功者少。若任由科研創新者、創業者自生自滅,不但有損創新創業氛圍,也不利創新科技產業的發展,以及不利推動大灣區發展成為世界科技創新中心。

3、一個大灣區包含兩種制度、三個地區:

粵港澳大灣區由內地9城市與香港、澳門組成,因此形成了兩種制度、三個地區的獨特格局。除此之外,粵港澳三地在流通貨幣、法律法規、文化習慣、有關稅制、出入境、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異與限制,無疑成為急需突破的阻礙,抑制了大灣區各地區之間人才這一生產要素的流動性。

4、人才資源分佈不均:

gap2.JPG

在《最想去大灣區發展的城市》這一資料中,粵港澳的中心城市依舊才是吸引力最強勁的,深圳、廣州、香港、澳門依舊位元列資料前五名內。其中,人才吸引力最強的城市是深圳,高達70.31%;廣州次之,也超過50%;珠海的吸引力十分亮眼,位居第三。

然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強調的是生產要素的互聯互通,正因如此,如果大灣區內部人才大量湧往深圳、廣州和香港、澳門四個主要城市,這並不利於大灣區未來的整體發展。

三、人才是助力大灣區發展建設的珍貴財富

要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最缺乏的並不是資金和專案,而是人才和思想。再次環顧全球,要發展科技創新產業、先進製造業等,人才和思想十分重要。而人才是載體,有人才才會有思想,人才尤為珍貴。

全球化智庫(CCG)舉辦的第五屆“中國人才50人論壇”圓桌會議,發佈《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報告》,提出人才集聚是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建設發展的第一資源,我們比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需要人才,大灣區有人才施展抱負的廣闊平臺、人才轉化成果的完整鏈條、人才連通全球的優質載體、助推人才發展的優越政策,將為各類人才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

另外,會議聚焦了國際化人才在大灣區發展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對比世界其他三大灣區(美國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的發展歷史及當前趨勢,若要粵港澳大灣區達到世界級水準,人才資源就必須實現國際化。因此,大灣區不僅需要人才,還急缺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人才更是人才資源中的重要支柱。

四、如何克服大灣區人才引進的重重挑戰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進行頂尖人才爭奪戰,高薪厚職、宜居生活、工作環境只是最基本的吸引因素,長遠的發展願景才是決定性因素,才能讓海內外頂尖人才樂於長久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正因大灣區的目標與格局規劃得足夠宏大,更應該並且必須一步一步“摸著石頭過河”探索未來。如何設立明確的短、中、長期方向和目標,吸引海內外頂尖人才持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將考驗大灣區規劃者和參與者們的智慧。

粵港澳大灣區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以下優勢:經濟基礎堅實,產業鏈完備;科研機構、創新機構眾多;服務人才的交通、港口群、醫療、文教等各方面保障到位;有面向國際的開放傳統以及現實條件。

gap3.JPG

從調研資料結果來看,看好“就業機會”與“大灣區經濟發展前景”成為吸引人才來大灣區發展的兩大核心因素。大灣區的經濟一體化和產業融合勢必會帶來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在國家戰略這一層面,加上珠三角與港澳地區自身的經濟發展基礎,中高端人才對粵港澳的整體發展前景也十分看好。

因此,粵港澳大灣區應大膽摸索,探討如何改革創新,為中高端人才引入鋪好道路,解決當前面臨的重重難關。

首先,構建大灣區人才一體化,推廣大灣區人才執業資格互認制度,借鑒香港人才社會化、市場化的行業協會認證模式和稅收政策,減少人才在三地間流動的限制。大灣區可以採取“政府引導、社團牽頭、企業運作”的模式,獵頭公司也可發揮其所長,共同建設國際人才自由港,配合大規模人才引進計畫,吸引和集聚更多高層次的國際人才。

其次,建立一個大灣區國際人才引進計畫。可通過與各獵頭公司合作,打造一個專門為大灣區搜索、關注、接觸、引進國際人才的大灣區招聘平臺,面向以海外高端留學歸國人才為主,外籍頂尖人才為輔,以吸引國際化頂尖人才,以改善大灣區中高端人才缺乏的局面。另外,放寬中國畢業的外籍留學生在大灣區實習就業的限制;對已被中國企業聘用的優秀外籍畢業生,允許其在大灣區合法就業;同時,可向全球優秀學生開放實習機會,以擴充大灣區的優質人才儲備。

做一個簡單的假設,香港有關政府部門可以與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的人力資源相關政府部門或者人才市場等事業單位加強合作,獲取當地企業單位需要聘請人才的空缺職位;篩選出願意通過獵頭公司或人力資源公司這一管道招聘人才的企業,尤其是提供適合港澳臺人才、海外人才或者中高端人才職位的企業,發揮港澳臺人才在金融業、貿易業、物流業、高端服務業、國際化視野等方面的優勢;然後,獵頭公司可開展與企業建立聯繫、達成合作意向等後續相關事宜。我們相信,這有助於增進地區間人才跨境流動,還可以根據各城市優勢產業優化人才配置,使大灣區整體全面均衡發展。

第三,打造大灣區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品牌。專門的“大灣區人才交流大會”應由政府和各領域企業、機構、組織合作打造,以國際化人才交流為平臺,廣泛邀請重要領導、知名企業和機構參加,構建大灣區人才領域的“世界級名片”,等等。

粵港澳大灣區還要多學習國際先進經驗,與國際做好對接,力求將全球人才為我所用,助力大灣區人才戰略全面順利實施。這不僅需要各地政府部門積極參與,針對大灣區出臺適當的政策法律法規,為大灣區的人才提供各種便利性,為大灣區的創業者提供優質環境,也需要企業為人才提供優越的工作條件,同時更期待各個獵頭公司、人力資源公司和其他相關組織團體的積極參與,共同營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大灣區生態圈,使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在國際舞臺上佔據更重要的地位。

 

更多粵港澳大灣區工作機會,詳情請參閱:https://www.jobsrnr.com/jobs?tags=275,職位持續更新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