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生:人工智能挑戰傳統教育和就業 如何應對?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未知的年代,未知是在於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每天出現新事物新發明;未知是在於我們無法估量科技會如何改變明天的生活和未來的世界;未知是在於人工智能崛起,我們甚至沒法預言人類在未來會否被取代。
人工智能發展已久 反思影響宜早不宜遲
人工智能出現已久,但在近年發展迅速,從國際象棋超級電腦「深藍」首次戰勝人類,到現在人工智能技術已被逐漸應用於診症、客戶服務等,用途遍及各行各業。
我們沒法預知或控制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因人工智能不單吸收人類所賦予它的知識及操作基礎,它更具備自我學習、自我創造的能力,這是一種過往被認為是高等生物才擁有的技能。
由谷歌研發的圍棋程式AlphaGo,將這種能力展現在世人眼前。它與其他單靠外來輸入數據庫的電腦不同,AlphaGo會模仿人類棋手,和自己對弈大量棋局來加強學習。在中國烏鎮圍棋峰會上,AlphaGo以三比零戰勝棋手柯潔,並被中國圍棋協會授予「職業圍棋九段」稱號。谷歌在賽後表示會將AlphaGo的技術運用到更廣泛的領域,亦標誌着人工智能已準備深入人類社會的每一個範疇。
面對如此翻天覆地的改變,人類該如何準備?香港的教育制度又是否已準備好迎來挑戰?
STEM應撇除職業導向 跨學科模式訓練通才
香港教育局在2015/16年度開展實施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育發展和政策,在各科課程中增加科普元素,為創科趨勢培育本地人才。然而局方、學校、家長仍困於固有思維,令STEM教育未能真正裝備好下一代。
香港現時的教育政策仍以行業發展需要為主導,但科技尤其人工智能發展迅速,若只着重於眼前所需,培訓出來的學生很有可能落後於社會發展。縱使教育局為學校、教師提供培訓和資源,教育制度仍未能擺脫考試評核、升學壓力,令STEM教育淪為與傳統香港教育一樣,一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家長除了關心子女學業成績,亦著緊他們將來的前途和生涯規劃。
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希望他們成為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但面對人工智能崛起,牛津大學預測現時有一半的工作在廿五年後會消失;律師提供法律意見、起草文件,醫生操作醫療儀器、診症等工作,亦開始被準確度更高、速度更快的人工智能取締。相反,分析、研究管理策略、與人溝通等工作仍需要由人類擔當。因此我們的教育應更著重「軟性技巧」的培訓,與其跟隨科技發展,倒不如培養具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善於與人溝通協作的新一代人才。
任何行業都需要具備以上質素的人才,而且放諸四海皆準。教育系統在國際間享負盛名的芬蘭宣布,在2020年之前正式廢除學科式教育,轉為情境、主題式教學,培育學生跨學科的分析、解難、思考能力。全球的教育制度正面臨根本性的改革,未來的人才將不會是專注在某特定範疇的專業人士,而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發揮所長的通才。
要在世界科技發展的洪流中立足,香港亦應思考自身定位,針對學生特質、實際情況去調整及決定自我的教育政策和未來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