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與青年同行 需放下長輩架子
與年輕人建立互信,一直是過去幾屆政府的棘手難題。即使政府未能取信大部份的香港人,也不應讓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失望。經歷社會極度分化的五年,前任特首升級為國家領導人,而林鄭月娥政府在處理如一地兩檢具爭議議題,也尚算順利,好不容易才令社會變得平靜。一場逃犯條例風波,青年人走上街頭抗爭,二百萬人上街抗議,社會再次嚴重撕裂,不但讓林鄭月娥兩年來的汗水努力化為烏有,更成為她四十年公僕的一大污點。
如果天星碼頭和高鐵菜園村的抗爭,令政府失去了80後;五年前佔領事件,又令政府失去了90後 ;今次逃犯條例一役,就令政府失去了千禧後。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對政府感到絕望,究竟是政府高官不懂民情,還是我們的年輕人特別反叛?就讓我們由與青年同行說起。
三政三業 未能吸納青年聲音
林鄭月娥承諾會重視青年工作,提出「三政三業」,即關注青年學業、事業、置業,並鼓勵青年議政、論政、參政,並透過成立創新辦及設立「青年自薦計劃」,讓青年人可以參與和治及吸納青年的聲音,但卻不能避免他們走上街頭。的確,當日創新辦招募職員,吸引數以千計的青年人報名,反應熱烈。但是,獲聘請的人才可分為兩類,一是來自智庫或著名大學修讀政策研究的高材生;二是來自各個建制政黨的議員助理。創新辦成立近一年,我們不奢求他們有大建樹,但我們就要接受其最創新的舉動—— 替行政長官進行Facebook直播嗎?另一方面,政府正逐步擴大「青年自薦計劃」,讓青年人可以在諮詢架構發聲,不失為一個好的方向。不過,經面試精挑細選的青年人,又能否代表主流的心聲呢?又或者,走上街頭的青年人,又是否認同以上的參政方式呢?
筆者從來沒有懷疑林鄭月娥與青年同行的初心,但認為以上的方法並不到位,未能達至本身的目標。就如孩子反叛,母親未能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誘。
走入群眾 望聞問切
「我一張紙、一支筆、一張摺凳,你願講,我就願聽。」是前特首競選期間的公關行動,曾經令人眼前一亮。誠然,香港年青人渴望的是一個能夠真正走入群眾,一個懂得用Facebook與年青人互動,又或者是一個懂得連登為何物的政府高官。群眾路線並不是新鮮事,當年毛主席建立群眾路線,密切聯繫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將群眾路線的思想付諸實行,乃奠定日後成功的基石。世間在變,人心在變,廿一世紀的領導人不須上山下鄉,走入農村,與農民一起奮鬥,但也應謹記群眾路線的重要。在沒有大台,不推崇領袖的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代表。
與青年同行不應是口號,政府的高官應放下身段,迎難而上,隻身走入群眾,與青年人席地而坐,冷靜彼此交流。信任並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建立,但最起碼能夠展視對青年人的重視,贏得尊重。
未來三年,政府管治肯定舉步維艱,能否絕處逢生,化危為機,還看上一輩精英少一點「精英主義」,多一點對「庶民政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