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老香港情懷-上海理髮廳

2019-07-08
 
AAA

bae62187-eb58-499f-9c3c-d48a7edddab5.jpg

在北角、荃灣、彩虹等比較老舊的地區,還會找到舊式的理髮店-「上海理髮廳」,這個在五、六十年代風靡一時的店舖,一度是香港獨有的風景之一。

shutterstock_1133001641.jpg

在四、五十年代,有一班上海理髮師傅來港開店,令上海理髮廳一躍成理髮界的主流。那時的人們,將「去恤髮」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就算比較手緊,都總要擠些錢出來,每個月上理髮舖兩次。

HAIR.png
(圖:男賓部特有的老式躺椅,腳踏板可以任意提升)

shutterstock_1133001617.jpg


廣東人想成為海派理髮師,則十分艱難,10個師傅中,只有約2人是廣東人,因為上海人普遍認為廣東人是比他們次一級的,要得到他們的認同入行,絕非易事。而老師傅們的制服看似簡單,清一色的襯衫,其實大有講究。襯衫仔細燙平沒有褶皺,而且襯衫內一定要有件白色背心打底。

上海理髮主要分剪頭髮、洗頭、剃鬚及吹頭四大項,和現時的髮型屋不同,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師傅一手包辦。據說過去修面有「七十二刀半」的說法,完整地刮完一張臉需要刮七十二刀,最後半刀是輕刮一下鼻樑上的汗毛,作為收尾。

shutterstock_1132208189.jpg

而在洗頭時,男賓的面部是向地的;洗頭後,師傅會用一條很燙的毛巾敷頸椎部位,讓客人紓緩一下繃緊的心情。

不過隨時代變化,上海理髮廳越來越少,年輕一輩改去新潮的髮廊,省錢的話,更會去快剪屋,上海理髮和一些古老行業一樣,追不上時代的巨輪而日漸式微,這項技術即將失傳。

延伸閱讀
  • 部分本土派有意宣揚「港語」此一概念,或者有意識地排拒大陸用詞,以此製造文化上「中港區隔」,這是一個問題;部分人因為本身中文水平不濟,於是胡亂把一些古而有之,或者是香港特有的法律中譯詞,視為大陸借詞而加以排斥,是另一個問題,兩者或許有共通點,但又不能視為完全等同,應該加以區別較佳。

    陳凱文  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