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國粹打麻雀 香港人最愛消遣活動
打麻雀可以說是中國的國粹,香港人隔一段時間不打牌更會「手痕」。這144隻四方的塑膠,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
麻雀的來源眾說紛紜,有說是明朝一名叫萬秉迢的人發明,他被《水滸傳》的108位好漢所折服,想出了製作一副娛樂工具紀念他們,所以研製出108張的麻雀牌;另外,又說在明朝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途中,想出麻雀這解悶的玩意。
而麻雀的玩法,亦隨著中國人散落到世界不同的地方,演變出不同的玩法。例如,在民國初年,麻雀由內地傳往台灣,麻雀由13張變成了16張,;1907年麻雀傳到日本後,它的玩法亦改變過來,好像不再按牌型計分等,到1920年麻雀更殺入美國,把規則再簡化。
人品好 牌品自然好?
打麻雀除了鍛煉注意力、推斷能力、避免老年癡呆症外,亦能夠看一個人的人品。電影《嚦咕嚦咕新年財》中一句「牌品好,人品自然好!」,更成為打麻雀金句!
(電影《嚦咕嚦咕新年財》劇照)
有些人貪小便宜,沒有大志,愛吃「雞糊(平糊)」;有些人盲目「做牌」,手上爛牌一堆也做。更有家長喜歡在女兒帶男朋友回家時,和男孩子打打麻雀,從中觀察他的性格,看看是否值得將女兒托付給他。
失傳的工藝 - 手雕麻雀
在機械未盛行的年代,手雕麻雀曾有一段非常風光的時間。
傳統的手雕麻雀有多重工序,先要用切割機器切成麻雀大小、用沙紙樹葉磨至平滑之後用雕刻刀挑出不同的圖案並上色。手雕麻雀需消耗極大體力及眼力,雕刻時要使用陰力,為麻雀上色時又要使用天拿水,影響中樞神經,故很多雕雀師傅都有職業病。
(圖片來源:標記蔴雀Facebook專頁)
由於工夫多,價錢並不便宜,60年代一副手雕麻雀足可抵過一年鋪租;到今日一副手雕麻雀索價數千元,非人人可以負擔。
(圖片來源:標記蔴雀Facebook專頁)
到8、90年代,機器逐步取代人手,手雕行業衰落,現時香港只剩下三個手雕麻雀的匠人。生意難做,有師傅決定轉型,除了一般麻雀外,亦接受訂造,客人可自行選擇想要麻雀數量、字眼、圖案、大小、材質及顏色。
(圖片來源:標記蔴雀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