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爸爸何紫對談》古人教子妙方
(引文摘自何紫著作《做個好爸媽》,1993年初版)
中國人其實在古代已經深刻地知道幼兒期教養的重要。諺語說「生娘不及養娘大」,就說明了教養孩子比十月懷胎把孩子產下來重要得多,也警惕那些用「天生天養」來原諒自己疏於教導孩子的父母。
離開現在二千多年,就流傳「孟母三遷」的故事。當年孟子的母親孀居在鄉,但為了教養好年幼的孟子,她一直注意環境對小孩子的影響。第一次居所就近墓地,孟子模仿掘墓和哭喪,孟母就急忙搬家了;第二次搬到街市附近,孟子就模仿小販買賣,討價還價,孟母覺得這對孟子影響不好,又再搬家;第三次搬到鄰近學校的地方,孟母才覺得適合孟子。
還有一句古人留下的教養孩子的諺語,是「易子而教」──意思是交換孩子來教導之。這經驗是有鑑於父母容易溺愛自己的兒女,對於糾正孩子的缺點,總是無法一貫地硬起心腸,因而有時過鬆,失去原則;等到孩子的毛病嚴重起來了,做父母的又會因而患急躁病,打呀、罵呀齊發,這樣孩子的壞習慣沒有糾正,反而導致日後對父母疏離。
女兒何紫薇回應:
父母給子女從小指導和薰陶,親子教育應由幼兒期開始。香港現今樓價房租仍高企,香港人未必做到「孟母三遷」,但可學習孟母的精神,堅持為子女隔離不良的影響,多給他們真善美的薰陶,現今影響孩子心靈的,或許是不真實的網絡世界,父母應多加注意子女接受怎樣的媒體訊息去認識這個世界。世界之大,美事眾多,父母不妨帶年幼子女親身接觸,去一趟大自然之旅、欣賞一場兒童音樂劇,都有助啟迪孩子心靈。
「與爸爸何紫對談」專欄介紹:
已故兒童文學作家何紫(1938-1991),在香港成長及接受教育,曾任教師、兒童報刊編輯,七八十年代致力兒童文學的創作、研究和出版,並一直在香港多份報刊撰寫專欄,對兒童教育有深刻的了解。本欄文章摘自何紫的遺作,當中談兒童的心理成長、性格與氣質的塑造、潛能的發揮等等。
每篇最後有其女兒何紫薇作回應,身為現代母親的何紫薇,認為先父留下的教養智慧,只要靈活運用,道理歷久不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