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傑:遊戲與腦
「勤有功、嬉無益」此話絕對正確嗎?一些科學研究指,「嬉」並非絕對無益,更可以醒腦。
遊戲是訓練
玩樂是為了讓小孩們學懂與他人相處之道,了解社會規則、控制情緒、勇於面對挑戰,並能增進親子關係,其中如角色扮演遊戲除了能提升孩子應付日常生活的能力外,亦能增強他們由大腦前額葉皮質掌控的執行功能,包括自我控制能力如抑制衝動行為、解難能力、社交能力及情緒等。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兒童發展學院研究總監Stephanie M. Carlson教授,主力研究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及執行功能,她在2014年發表了一份關於扮演能力與執行功能關係的論文。
研究招募了104位約四歲的學前兒童,測試他們不同的扮演能力、處理心智衝突情景的能力(例如將紅色物件放進藍色箱,而藍色物件放進紅色箱),以及延遲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即能否處理因等待而引發的焦急情緒)等。結果顯示孩子的扮演能力愈高,處理不同情況的解難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便愈高。這是因為孩子透過不同的扮演過程,了解不同角色的想法,從而學習到所需的解難及自我控制方法。
此外,美國費城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兒科部門教授Kenneth R. Ginsburg醫生,撰寫了一份有關玩樂重要性的報告。他們認為玩樂能讓孩子發揮創造力,從而培養出想像力,並訓練到小肌肉及有助生理、認知與情緒的發展。而在玩樂的過程中,亦可讓孩子學懂與他人相處、處理衝突。由於玩樂過程多由孩子主導,亦能增進孩子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若父母能全心投入由孩子主導的遊戲,便可更容易明白孩子所思所想及他們的喜好。
所有遊戲都是好?
遊戲是好,但也要留意甚麼類型的遊戲適合孩子,筆者認為能讓孩子與群體和「玩具」產生互動的,才是好遊戲,例如Free Play。
Free Play即是沒有特定規則的遊戲。成人認為透過規則來分勝負,遊戲才刺激好玩。但對孩子(尤其是六歲前的小孩)來說,規則並沒有多大意義。他們喜歡按著本身喜好和能力來玩耍,例如疊積木,他們可用積木砌出穿梭機,或砌出獨一無二的保壘,這種無任何規則的遊戲是學前兒童最喜歡的,若成人強加規則在他們身上,只會局限了幼兒的創意及玩耍的樂趣。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應用科學系提供多項課程,涵蓋範圍廣泛,包括生物科技、藥劑科學、配藥學、醫療保健、化驗科學、生物醫學、食品科技及安全、應用營養學、環境保護及環境管理等,以配合社會需要和行業趨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