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又甜又糯的好味道-缽仔糕
香港人喜歡吃街頭小食,其中一樣經典小食,是大人小孩都喜歡的缽仔糕。
缽仔糕首創於廣東省,主要材料是沾米粉、澄粉、黃糖和紅豆。清代《台山縣志》曾記載:「在華豐迂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以缽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
糕點師將材料放入缽仔或形狀類似的碗來製造,吃的時候才把砵仔糕從小砵倒出來,以竹簽穿起來吃,故稱為「缽仔糕」。
據說以前食物匱乏,為了便於外出打工或到田耕作的男士們攜帶充飢的食物,婦女們於是想出了用小缽仔來製作米湖糕,後來流傳於各鄉村之間,成為了過年過節、婚慶嫁娶等喜慶日子用來款待親朋好友的小吃。
現在市面上,通常都會見到啡色和白色的缽仔糕,啡色的是用黃糖弄的,而白色的是用椰汁和白砂糖弄的,通常都會加上紅豆增加口感,不少香港人在購買的時候,特地要求要「多豆」,無豆不歡!
在香港,有糕點師堅持以傳統方法製作砵仔糕。在深水埗的生隆餅家,師傳特別自台山運來砵仔做糕,缽頭的的骰骰,直徑只有兩吋,容量小,受火力便均勻,不似大碗因火力不均造成邊硬中間軟的現象。而且瓦砵煮得愈多愈吸味,用舊瓦砵煮來的糕,會特別香些。砵仔糕一啖一個,香滑彈牙,有米香,老闆黃生說他們每天能賣出2千個。
多部電影加持
砵仔糕能成為香港特色的街頭小食,功勞要歸於90年代經典電影《新不了情》。《新不了情》由劉青雲和袁詠儀主演,在戲中,袁詠儀很喜歡吃糕,甚至在臨死前叮囑劉青雲一定要替她買砵仔糕,導致劉青雲無法看到她最後一面,這一幕感到了不少觀眾。
而另一套電影《歲月神偷》中,也出現了吃砵仔糕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