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立選會否出現「鐘擺效應」 關鍵不在建制在政府
建制派在區議會選舉慘敗,雖然輸得很慘,但區議會始終是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權力有限,未至於可撼動政府施政和「行政主導」,真正的主戰場是明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泛民的選舉主題也必定是爭取立法會議席過半,從而將政府所有政策、議案、撥款都在立法會卡死,真正癱瘓政府。
泛民在上屆立法會選舉已經取得30席,距離過半的30席只差6席,區選後區議會一的功能組別議席已落入泛民背囊中,而幾個以個人票為主的功能組別都有可能被泛民攻陷,再加上憑著超高的投高率在地區直選再多取4至5席,泛民議席過半完全是有可能。現在建制派所能寄望的,除了是較為熟練的配票策略守住地區議席外,就是寄望立法會選舉再次出現「鐘擺效應」,讓建制派能夠守住陣地。
「鐘擺效應」由澳洲學者Malcolm Mackerras提出,主要對選民投票行為進行預測分析,特別是在「單一選區」下的選舉。該理論認為,在「單一選區」選舉制度之下,選民會在兩大黨之間作出交替選擇,從而出現鐘擺的效果。「鐘擺效應」其實是選民投票心理的一種常見現象,即當某一個政治陣營在一次選舉中大勝後,大敗的陣營較易在下一次選舉中收復失地,就如鐘擺向左擺後,便會向右擺,循環不息;擺動的幅度愈大,回彈的力度也愈大。「鐘擺效應」的成因有很多:或者是選民不想見到一黨獨大,希望有其他政黨制衡;又或是政黨在大敗後多會痛定思痛,加倍努力挽回失地,從而增加了之後獲勝的機會。
在香港立法會選舉中,2004年的選舉算得上「鐘擺效應」的案例。在2003年的區議會選舉中,泛民挾着「七一遊行」效應取得大勝,於是信心滿滿地打算在2004年立法會選舉中再下一城,結果建制派的選情卻從2003年區議會選舉中谷底反彈,大力回擺,正是選舉「鐘擺效應」的一個體現。
明年立法會選舉會否再次出現「鐘擺效應」?現在還很難說,泛民固然在區議會選舉大勝,但也稱不上是「一黨獨大」,缺乏制衡,制衡牌未必能奏效。而且,泛民之所以橫掃區選,主要原因是市民對政府存在極大的怨氣,而他們又不能以選票懲罰特區政府,於是唯有拿政府「盟友」建制派「開刀」,將不滿、怒火都發洩到他們手上。因此,區選的7成投票率,主要是衝著政府而來,明年立法會選舉會否出現「鐘擺效應」,關鍵也是看市民對政府的怒火有否得到釋除,不滿有否得到紓減。如果政府在這段時間能夠平息暴亂,並且紓解市民怨氣,市民為怕泛民坐大,令政局更加動盪,才有可能出現投票的鐘擺,令泛民難以再利用民憤操作選舉。這樣,選舉「鐘擺效應」就會出現。
就如2003年泛民利用「七一遊行」和經濟不景,借民怨民憤在區選大勝,但2004年卻未能再下一城,原因就是中央及特區政府在03年區選之後,接連出招刺激香港經濟,令經濟就業逐步回穩,樓市負資產潮亦開始出現好轉,市民的不滿因而大減,才讓建制派在2004年成功扳回一城。現在的情況也是類似,明年立選會否出現「鐘擺效應」,建制選情會否回穩,關鍵不在建制參選人的表現和政績,而在於政府能否止息暴亂、釋除民憤,如果政府仍然無計可施,無所作為,寄希望於「鐘擺效應」不過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