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飛:民主黨不參選除導致今屆投票率偏低還有其他影響嗎?
2021立法會選舉在12月19日塵埃落定,全港上下各界為這場關乎香港未來的重要歷史性工程貢獻力量,香港正式邁上由亂及治、由治及興的新征程。2021年地區直選的登記選民人數為 4,472,863,以投票率有30.2%來計算,即有1,350,804名選民參加投票,投票率尚算合格,但比較往屆仍屬偏低,低於九七年回歸前1996年的35%,反映只能鞏固建制的基本盤。所以不禁要問一個問題:民主黨不參選是導致今屆投票率偏低的原因嗎?
民主黨和民協在今年10月分別表明不會以政黨政團的名義參與立法會選舉,直接反映兩者不會及不想做忠誠反對派。從客觀和科學來看,兩者不參選,對香港政治生態的影響非常大且深遠,這是不爭的事實,不應把問題輕輕帶過,反應直面問題的嚴重性。
民主黨第6屆香港立法會選舉在五大區的總票數為199,876,未計涂謹申和鄺俊宇參加超區的票;至於民協只九兩個大區派人參選,結果在九龍西取得15383,在新界西取得17872。而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在452個民選議席,民主黨取得了91席,佔近四分之一的議席;至於民協,則取得19席。由此可見,民主黨和民協在地區的樁腳是廣而深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可以武斷地說,民主黨和民協不參選今屆立法會導致投票率偏低,是肯定有可能的。那麼,除了投票率偏低外,還有其他影響嗎?答案是有的!
自新選制後,如按原定計劃,民建聯及工聯會等一眾建制派,在20席地區直選中,一旦落實揀選哪一位建制派人士參選,其他建制派都必須全力協助,槍口一致地與民主黨和民協等非建制派參選人進行競爭。講得透徹一點,民主黨和民協即使是忠誠反對派,但仍是建制派的敵人,有敵人建制派自然就要團結。
不過,現在民主黨和民協表明不參選,建制派沒有敵人,不僅不會協助,反而變成自己人打自己人,例如:九龍東民建聯顏汶羽與工聯會鄧家彪是競爭對手;港島東民建聯梁熙與工聯會吳秋北是競爭對手;新界西南民建聯陳恒鑌與工聯會陳穎欣也是競爭對手。當然,我們知道10個直選地區裏面,沒有工聯會和新民黨的參選人,工聯會和新民黨等政團都會協助民建聯或其他建制友好,但少之又少。因此,今屆立法會選舉,民建聯與工聯會兩者仍然出現互相搶票的情況,有損團結、和諧、友好,相信亦非新選制設計的原意。
因此可以說明,民主黨和民協表明不參選,對香港生態的影響主要有三點:一是地區直選的投票率有30.2%,能鞏固建制的基本盤,尚算合格,但仍偏低,還低於九七年回歸前1996年的35%。忠誠反對派在10區的候選人合共取得83,912票,即馮檢基15,961票、潘焯鴻14,435票、劉卓裕12,828票、譚香文8,028票、方龍飛8,058票、黃成智5,789票、黃穎灝5,160票、黃俊瑯4,066票、曾麗文3,498票、胡健華3,090票、陳進雄2,999票。如果扣除忠誠反對派的83,912票,建制實際只取得1,266,892票,算是符合以往建制派與反對派的六四黃金比例的結果,但反映拿不到反對派的票,也印證了反中亂港勢力在港的力量仍然極大,不能忽視。
二是料逾2.7萬廢票,佔投票人數約2.02%,比例為歷屆新高,反映外國勢力和反中亂港人士呼籲港人不投票或投白票的結果。十個選區中,新界東北、九龍中及港島東內不予點算選票最多。
三是建制派現時出現自己人打自己人,不能按原定計劃團結起來。按原定設計,建制派在1219選舉後,或會循序漸進地進行整合甚至合併,例如:經民聯與自由黨、民建聯與工聯會、工聯會與新民黨等都有機會大規模或局部整合。但依目前政治狀態看來,建制派繼續保留多個政黨政團的碎片化狀態,應需要維持一段時間,不利建制整合力量。
中央政府在完善特區選舉制度下兩場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換屆選舉圓滿舉行,印證愛國者治港原則將會貫徹始終,有序推進,但長遠來看,香港多些忠誠反對派仍然是件好事,能讓議會更「五光十色」,對「一國兩制」方針可起行穩致遠的良好效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