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山遊:訪古遊:維城界石

2019-12-13
戴緻賢
麥理浩年代出生香港人,熱愛遠足活動二十年,在香港山野留低不少足印。
 
AAA

今期親子山遊,帶大家重臨香港島。但與以往親子山遊其他文章性質稍有分別,之前的主要是介紹郊野公園的路線或野餐地點,今次卻分享比較特別的城郊遊綜模式。很多事物存在於社區很多年,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本篇文章介紹的,是座落於香港島中西岸的六支地界界石 – 維多利亞城界石。

01_1號界石;西寧街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內.jpg

1號界石;西寧街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內

02_2號界石;薄扶林道近士美菲路交界.jpg

2號界石;薄扶林道近士美菲路交界

03_3號界石;克頓道龍虎山郊野公園內.jpg

3號界石;克頓道龍虎山郊野公園內

早在香港開埠的1841年,英國人打算在赤柱一帶建立地方政府總部以及開發為城市中心,後因衞生及物流支援欠理想,於是把開發城市的計劃轉到香港島北岸。19世紀中葉至末的香港,市民集中聚居在港島北岸的西端;即西環至灣仔一帶,同時也是政府行政、軍政的中心。所以在一些以往的洋人刊物,介紹香港的首府是用「維多利亞城」來稱呼。(Capital City of Hong Kong – Victoria)。直到1903年,港英政府刊憲把堅尼地城至銅鑼灣的城市區域劃作「維多利亞城」,以便管理。而華人的叫法就是「四環九約」;即由西環起,經上環、中環至下環 (即灣仔舊稱),九約就是由西環起至銅鑼灣的九個街區。因那時華洋印度藉警察不足,當時警政部門容許「更練」(即居民糾察巡邏),由警隊監督執行基本治安巡邏,後來被足夠的正規警察所取代。而其後於1904年通車的電車系統,正是百多年前的高效能「集體運輸系統」。而香港的電車系統,是整個亞洲的第一條,可謂相當前衞。

04_4號界石;舊山頂道.jpg

4號界石;舊山頂道

05_5號界石;寶雲道.jpg

5號界石;寶雲道

06_6號界石;跑馬地黃泥涌道.jpg

6號界石;跑馬地黃泥涌道

維多利亞城1903年成立時共有6支界石,由西到東分別座落於:

1) 堅尼地城

2) 薄扶林道近士美菲路交界

3) 克頓道龍虎山郊野公園內

4) 舊山頂道近地利根德里

5) 寶雲道近司徒拔道

6) 跑馬地黃泥涌道近聖保祿小學對面

相傳有第7支的界石,座落於馬己仙峽道17號附近,據了解在2007年一次斜坡工程中人為地被移除。但文獻記載這界石最早出現於1929年,而非6支界石的1903年。同時,筆者發現2003年漁護署出版的【爐峰】一書中亦沒記載傳說中的第7支 (未被移除前出版),所以為這支界石的真正角色/ 功能增添了一點神秘色彩。

08_一家在堅尼地城1號界石.JPG

一家在堅尼地城1號界石

09_如黃昏時份,影大、小青洲日落是不錯之舉.JPG

如黃昏時份,影大、小青洲日落是不錯之舉

10_一家在3號克頓道界石.JPG

一家在3號克頓道界石

11_一家在4號舊山頂道界石.JPG

一家在4號舊山頂道界石

每支界石的形狀很像古埃及的方尖碑,以花崗岩琢成。花崗岩是香港市區主要岩石組成,可謂香港的城市代表。作為親子遊,探訪維城界石可謂相當便捷,亦可斬件分幾次前往。像1、2及6號界石,基本上是在市區的道路網內,可乘巴士再落車後移玉步不遠便能即達。而3號界石,可參考先前龍虎山文章,在松林廢堡野餐後,經克頓道落山行往旭和道方向於山腳位便經過。4號界石,可參考之前太平山一文,在遊玩完後經舊山頂道落山途中便能經過。而5號界石,可安排一個行程參觀姻緣石,同時進行。值得一提,如探訪6號界石,之後可前往跑馬地的食肆飽餐一頓,再在黃泥涌體育館讓小朋友在兒童遊樂室放一放電,非常充實。

12_由4號界石步行至5號界石期間,經過梅道山頂纜車站;欣賞香港地道古色古香交通工具。梅是紀念第15任港督梅含理;任期1915-1918.jpg

由4號界石步行至5號界石期間,經過梅道山頂纜車站;欣賞香港地道古色古香交通工具。梅是紀念第15任港督梅含理;任期1915-1918

13_位於大潭副水塘側邊的一支界石,是紀念陳群帶領英軍、商旅而設的界石,與維城界石是類似設計.JPG

位於大潭副水塘側邊的一支界石,是紀念陳群帶領英軍、商旅而設的界石,與維城界石是類似設計

如有家長讀者朋友打算跑步或以漫步方式一次過探訪6支界石,可參考筆者昔日之路線路線:

堅尼地城臨時球場-西寧街-卑路乍街-科士街-士美菲路-薄扶林道-香港大學-旭和道-克頓道-寶珊道-干德道-舊山頂道-地利根德徑-寶雲道-司徒拔道-藍塘道-成和道-黃泥涌道-禮頓道-高士威道- 興發街

07_筆者之前維城界石遊之行程的GPS紀錄,就如昔日維多利亞城的疆界.jpg

筆者之前維城界石遊之行程的GPS紀錄,就如昔日維多利亞城的疆界

親子山遊,能以登遊心情學習香港歷史,有助家長及小朋友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作多深入了解,從而加深對自己家園的歸屬感及愛護,值得在社區間推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般讀者聽罷滘西洲,都會話「哦,賽馬會公眾高爾夫球場吧」,查實這不太是這小島的全部。

    戴緻賢  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