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金錢買不到快樂

2019-12-23
鄧淑明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AAA
HAPPY!.jpg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經濟持續增長,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早已躋身富裕地區之列。生活在一片繁榮盛世之都,為何港人的快樂指數在不同的調查中依然低迷?
 
 一直以來,不少政府都相信「地方愈富庶,國民愈快樂」,所以常以「富民」為基礎訂下各項政策,香港也不例外,在制訂《施政報告》時,便提出種種惠民措施。然而,「地方愈富庶」真的可令國民快樂嗎?
 
近年聯合國旗下組織會公布年度《世界幸福報告》,《經濟學人》便把各地過去10多年的「人均GDP」對比同期的幸福指數,結果顯示兩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世界上確有國民因為自己的國家經濟增長而感到快樂。中國在這10年間經濟起飛,人均GDP倍增,快樂指數也上升了0.43點;德國人的收入和幸福感10年來一直並肩向前。然而,還有不少國家的人民在經濟增長之下,難展笑容,例如印度、越南同樣是近年發展迅速的經濟體系,他們的國民並無因此而增添歡顏,印度更自覺於10年間快樂指數持續下滑了1.2點。
 
英國華威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的幾位學者試圖從過去200年的歷史中找尋人民幸福的客觀成因,發現「豐衣足食」並不是令人快樂的最重要因素,快樂可隨着GDP變化,但僅有短暫的影響,所以美國人的最低潮竟然在於1975年越戰落敗要撤軍之時,而英國人的幸福感卻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明顯下降。
 
要人民快樂,便要讓他們過安穩生活,如何令人民安居樂業?聯合國制定《世界幸福指數報告》時,便提出以GDP、人均壽命、慷慨指數、社會支援度、自由度和腐敗程度6大元素以反映出社會的整體幸福程度,意即是除了經濟因素,我們還需關注社會狀況、健康長壽、人生自由等多方面情況。
 
香港人快樂指數持續下沉,在過去六至九月的抑鬱情緒更響起了嚴重警號,我期望當局能以智慧處理當前的危亂之餘,也能從多方面的因素著手,給市民安穩快樂的社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快樂是可以獲取的,會不快樂的原因通常是我們被負情緒綁架了。改變情緒,源自改變對事物的看法,首先别苛求自己,不比較,不活在他人眼光下。

    岑家雄  2021-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