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到底港人為何這麼「仇中反共」?

2019-12-30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ZI1.jpg

一直以來,年長一輩的港人,都有着「懼共」的情懷。但筆者認為,少年至中年港人未必太「懼共」。反而,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以來,中國政府取得空前的成功,其施政亦漸趨成熟,對港事務又處處容讓。近年,似乎都不見港人太「懼共」,而是徹頭徹尾的「仇中反共」。那麼,為何這種仇恨的情緒會滋生呢?

關於「房屋問題」、「意識形態之爭」及「如何統戰」的事宜

「團結香港基金」和不少「政策研究團體」,都把香港問題聚焦在土地之上,認為解決「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地產商人陳啟宗先生認為「房屋問題」在回歸前已存在,反而歸咎近年泛民發動的「意識形態之爭」。建制派曾鈺成則認為,近來的治港政策有所失誤,政府的「統戰」工作,都把「要統的人」都推到「對立面」,自然造成社會撕裂。到底誰是誰非呢?

筆者認為大家都有道理,以上談及的都是香港的主要問題。泛民的「意識形態之爭」,着實製造及強調了中港矛盾,在政壇、立法會、大學、教育機構、宗教團體及傳媒,都瀰漫着這股煽惑仇恨的力量。甚至乎,這股力量已擺明車馬的向「港獨」靠攏,逾越了中國政府的底線。但同時間,社會矛盾亦非單純只有「意識形態之爭」。今時今日,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呎,樓價高企,市民「上車」和「換樓」亦絕非易事。港府覓地困難,短期內不見有大型建屋項目可立即「上馬」,貧富懸殊問題嚴重,社會向上流之動力也在減速。這些問題,雖然是回歸前已存在,但現在卻越來越嚴重。此外,政府的「統戰工作」或許有所失誤。但社會利益矛盾日深,政府如何把「要統的人」都爭取回來?難道要「永續高地價政策」?就算「統戰」做得好,又能否化解社會各階層的矛盾?

為何港人都「崇洋媚外」和「仇中反共」?

除了以上的種種問題,筆者認為尚有一個原因,是大家沒有詳談的。或許我們可以先看一看身邊「仇中反共」的朋友,他們有什麼經歷或遭遇,教他們會墮進泛民的「意識形態之爭」的圈套呢?為何一般港人都這麼「崇洋媚外」?為何大家總是這般「仇中反共」?

不少朋友認為,中國經濟更上一層樓之後,港人的「優越感不再」,無法與中國大陸的人才競爭,認為生活艱難,是大陸人「搬走他們的乳酪」,所以生出「仇中反共」。港人的「崇洋」更是教很多大陸朋友嗤之以鼻。近六個月以來,港人發泄的「仇中反共」的諸般破壞行為,更讓某些大陸朋友深信,就是因為港人是失敗者,不敢競爭,風光不再,才會作這麼多野蠻行為。在我的大陸朋友眼裡,彷彿港人就是「漢奸」、「賣國賊」和「走狗」。他們認為,大陸政府一直支持及包容港人,但港人卻「忘恩負義」,實是「卑鄙」、「下流」和「賤格」。

這種「優越感不再」之情況,或許道出了某些原因,但未必是事實之全部。不少港人對中國大陸之憎厭,是由心而發,不見得是單純認為自己無法競爭而仇恨大陸人。很多年輕港人也沒有「優越感不再」的感覺。所謂「初生之犢不懼虎」,年輕港人對中國的認識不深,反而「自我感覺良好」,何來「優越感不再」?

中國大陸還需要尊重「中間人」嗎?

泛民全方位的煽惑仇恨及製造彼此間之誤解,或許是造就大家「崇洋媚外」及「仇中反共」的其中一個原因。但試想想,四、五十歲以上的港人,亦曾讀中國歷史,不會完全不認同中國人之身份。老一輩的港人,肯定受過洋人之閒氣。難道大家是生來的第一天便想做大陸人眼裡的「漢奸走狗」嗎?歸根結底,中國大陸人和外國人在港經略時的角度及手法完全不同,才是問題的精要所在。

年長一輩的人都會明白,「天下烏鴉一樣黑」,那一個港人在回歸前沒有受過外國人的氣?回想97金融風暴時,外資機構明明仍賺錢,很多卻帶頭撤資,有顧念過港人分毫嗎?那麼,為何大家仍是這般「崇洋媚外」?

想深一層,外國人來港經商,無論是從事香港本地的業務,或藉香港為「跳板」,回到國內做生意,總需要「中間人」。多年以來,港人一直充當「中間人」的角色。港人對大陸也不算熟悉,但總算比一般外國人認識得多,尚可做其「盲公竹」。近年,外國人也多直接請大陸人做其「盲公竹」了。但無論如何,只要外國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港人尚可與大陸人公平競爭。縱然是喜歡大量派員工過來的日本機構,也會聘請很多港人。港人在外資機構治下,算是「尚有一口苦飯吃」。

可是,中國大陸機構則完全不同了。今時今日,大陸已成為世界第二、三大經濟體系,直追美國及歐盟,在香港亦經略多年,港人的小本事也學了一大部份。大陸人藉香港的渠道集資,根本越來越不需要港人作為「中間人」。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人衝出國際,也可直接面對外國人,或另聘外國員工,亦完全不需要港人作為其「盲公竹」。

或許有大陸朋友仍會說,這不過是港人能力低下罷了。誰不給你公平競爭?港人有能力的話,一樣可以在大陸機構身居要職呀!可是,客觀情況是,就算港人有學識,有學歷,甚至乎有大陸工作經驗,一樣會給大陸專才比下去。大陸機構來港招聘,如果做國內生意,很自然仍會起用大陸專才。正如,港人就算到外地工作,外國公司也不會輕易聘請我們。只有外國公司來港開業,做香港及大陸的生意,才有機會聘用港人。反過來說,港人到大陸開分支機構,亦會先盡可能聘請熟人及起用港人,這是最自然不過之事。

當然,筆者亦不見中資機構真的刻意「趕絕」所有港人,大家仍「尚有一口苦飯吃」,但港人的「中間人」角色着實越來越不重要,地位越來越低;似乎各行各業的朋友都總會有這份「危機感」,只是程度不同罷了。這是大趨勢使然,也不能怪誰,亦無法改變。

港人何去何從?

港人又何去何從呢?筆者認為,單純的「仇中反共」,只發泄了情緒;就算你肯「崇洋媚外」,也回不去當年回歸前的盛況。

早前,港府已用盈餘成立基金,打算大力發展科技,向高增值業務進軍,也暗合第一任特首董建華先生在任時希望大搞的「數碼港」、「科學園」和「中藥港」等鴻圖大計。可是,港人已任性了二十二年,當年竟把這些大計擱下,現在回頭再搞,似乎已有點遲了。

無論如何,或許政府要積極有為,聚焦發展「新產業」,才能帶領香港人走出低谷;港人則不能指望政府,要自己先「做好過嚴冬」的準備,並需要「馬死落地行」。想信未來的日子,香港會一年比一年難過。如果大家在中國大陸、東南亞或歐美加澳等有發展機會,也要好好考慮及把握,不能死要留在香港;今時今日,已輪不到我們「揀擇」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特區政府對於英國等國通過舉辦所謂「香港媒體自由」活動,肆意就香港特區保障包括新聞自由在內的權利和自由的情況大放厥詞和汙衊抹黑,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特區政府強烈譴責及反對有不同海外機構和媒體就涉及黎智英的相關案件所採取的執法行動及法律程式,作出誤導言論和抹黑,認為有關言論是對香港特區內部事務和香港特區法院行使獨立審判權「作出公然的政治干預」。

    楊莉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