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影評】李美:女權電影代表作

2020-01-22
 
AAA

mo1.jpg

《小婦人》劇照

入場前一直懊惱,《小婦人》只怕是荷李活又一齣女權電影,甚至會為遷就女權訊息,而大幅修改偏離原著;然而,女權電影、改編電影亦有高低之分,本片在故事架構、角色處理、以及言志技巧等方面,均是出類拔萃,用盡了原著可以發揮的空間,透過四位「小婦人」的尋常經歷「以小見大」,堪稱女權電影的新代表作。

不必諱言,荷李活女權電影近年氾濫成災,已漸屆令人生厭地步。當然,芸芸片海裡不乏出色女權電影,好像去年HBO的《我的故事》、法國的《說不出口的遊戲》便屬佳作。其餘女權片的最大問題,則往往過於說教,以致突兀刻意地一面倒高舉女權,有時為了強化戲劇效果,還將女性角色「有多好,描多好」,反之男性則「有多壞,描多壞」或「有多笨,描多笨」。常云,一齣電影總涉「特別的事與特別的人」,上述處理固然無可厚非,不過,以「離地」手法去批判現實問題,觀眾共鳴難免打個折扣,始終真箇經歷「#MeToo」之類嚴重事件的人本來不多。

《小婦人》的成功之處,正正在於十分「貼地」,雖不屬寫實主義,但所講都是尋常女子在人生路上必然面對的抉擇。80後編導Greta Gerwig的前作《不得鳥小姐》,便從一位尋常女生的視角談論反叛,寫實又貼地,在「爛番茄」有逾九成正面評價,兼而贏盡各大頒獎禮的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提名。今回她與當時女主角Saoirse Ronan再度攜手,進一步將「尋常的人與尋常的事」的「以小見大」功架發揮至極,「爛番茄」的正評同樣高達九成以上。

《小婦人》故事圍繞March一家四位姊妹,難得的是四條線都各有話說、互相牽連,並很好用女權一以貫之,劇情較其他集中一人一事的女權片豐富多彩。作為主線Saoirse Ronan扮演的Jo,其演繹雖不及成名作《不得鳥小姐》驚艷,但也維持了一貫高水準,再次斬獲奧斯卡和金球獎等最佳女主角提名,把名氣更大的Emma Watson遠遠比下去。事實上,如果大家是受Emma Watson吸引入場,很可能會失望而回,畢竟她演的Meg戲份不多,筆者還質疑是因演技問題而遭刪減,更莫說她展現不了人設原本的超凡美態。反之,飾演Amy的Florence Pugh則教人喜出望外,其矛盾拿捏非常適宜,將角色的愛恨交織表達得淋漓盡致,在演技排位上亦勝過Emma Watson,並順理成章贏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至於Eliza Scanlen所演的Beth,人設上縱然較含蓄、較「透明」,但到劇情聚焦於她的時候,仍能交足功課。另外,作為男一的Timothée Chalamet,表現雖亦不及成名作《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但其全程耍帥的不羈模樣,也十分切合角色Laurie的設定,與Florence Pugh一樣準確掌握人設平衡。

《小婦人》原著作為一部經典,要拍成電影無疑難度極大,一旦處理不善必然惹來「褻瀆」污名,許多金庸或漫畫改編電影便落得如斯下場;電影版《小婦人》之令人驚喜,乃不執著於「神還原」舊作,而是在原著基礎上加大發揮,為這本上世紀巨著譜出新時代味道,非但半點不陳舊,更稱得上是新女權世代的新經典。

 

(注意,以下完全劇透)

little-women-sony-pictures-1565716806.jpg

《小婦人》劇照

《小婦人》圍繞兩個女性人生必經之路:一是婚姻,二是事業。毫無疑問,兩個議題都很老土,不似「#MeToo」之類富有爆炸性;可是,「以小見大」正是編導Greta Gerwig的拿手絕活。

古今中外的女性,都渴望marry up嫁個好人家。尤其在古舊的封建社會,女性沒有甚麼事業可言,又或婚姻就是她們事業,其經濟來源幾乎只能依靠男人(父親或丈夫),不似資本主義可在職場及商界打拚,提升階級、力爭上游。童話故事裡,女孩總渴望做公主,正是marry up的最大展現;退一步言,不嫁王室而嫁貴族或富家子弟,當然亦很理想。

本片以倒敘法一早交代Jo與Laurie未能開花結果,後來才慢慢滲入Jo的不婚主義,過程便很自然,表達亦很率真,尤其Jo沒有像其他女權片般反覆重申此調,又或僅僅透過一幕來將訊息帶出。事實上,Jo渴望撇開男人獨立自主,電影一直將重點放到這種心態上面;至於是否成婚,僅為她整個女權主義的一個部分罷了,這問題從來沒有困擾Jo,她跟Laurie的發展亦一直順其自然,沒把marry up視為人生目標。Laurie向她表白一幕,無疑是戲中高潮,但電影處理仍貫徹自然風格,沒有怎樣煽情浪漫;反之,「虛構」的所謂「傘下情」一幕,才充斥著小說家或編導們的人工渲染。跟原著不同,電影留白Jo與Friedrich(Louis Garrel 飾)的婚事,處理上既服膺女權意識,出來效果也半點不突兀,觀眾不會覺得故事結局不夠圓滿。

與Jo對比最大的,乃是Meg。天生麗質的Meg,從小就計劃嫁個好人家,所以一直積極參與社交派對「相親」。Meg最後選了窮教師而非marry up,固然是自由戀愛及女權意識的重大展現,惟電影也沒一味讚揚她選擇正確,老土地說「二人婚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反而加重了「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描述,這又跟其他一面倒推崇女權的電影大不相同。其實,Meg的戲份理應更重才對,畢竟她渴望成婚的態度與Jo完全相反,且是戲中第一個兼最長時間地處於已婚狀態的姊妹。可是,比較原著小說,Meg的許多美德,例如打理家務井井有條、悉心教導妹妹讀書等等,都跟戲份一起轉移到Jo的身上……Emma Watson演來此角,彷彿只有花瓶作用——況且是個不太美艷的花瓶。

如前所述,Amy一角比Meg突出得多。如果說Jo與Meg的矛盾是隱性的,Jo與Amy的矛盾則屬顯性,後者還既嫉妒又反叛地不想成為Jo的影子,當Aunt March(Meryl Streep 飾)選她而非Jo共赴歐洲時更大感自豪。不過,由獨立在外發展繪畫事業,到先後拒絕Laurie及另一富家子弟的求婚,Amy所謂不想受Jo影響其實才最受影響,因潛意識裡接受了Jo的獨立自主女權一套。Amy起初在事業、愛情路上所碰的壁,誠不比Jo的小,畢竟女權之路並不易行;但在繪畫事業失敗之後,她決定接受Laurie,開展「有馬車使喚」的富家少奶生活,這是否象徵了今是昨非、重回傳統的marry up正軌?始終,marry up並非百分百壞事,電影居然容許如斯「非女權」元素,實為女權片中鮮見,但這種處理卻無疑更加貼近現實。觀乎Amy言行,演繹一旦過火難免惹人討厭,而Florence Pugh則分寸拿捏得宜,否則Amy淪為「奸角」,便會毀了四姊妹的融洽設定。

早逝的Beth,是四姊妹中唯一沒有面對婚姻難題的一個;圍繞她發展的女權元素,乃是事業。所謂事業,不限於職業發展,而可廣義看為謀生技能——Beth獲富家鄰居、Laurie祖父Laurence(Chris Cooper飾)的垂青,獲邀到家裡奏琴,遂令四姊妹一家得到Laurence護蔭。這豈不是說,四姊妹又回歸到依附男人生存的模式?的確,在女權不彰的時代,這本來難以避免。本片之「貼地」,正是既不迴避也不否定男性的正面作用;誰說高舉女權的同時,就一定要貶低男性? 

以上四姊姊性格各異,發展也因而各不相同,沒有一個是世俗地倒模出來——這肯定是她們母親Marmee(Laura Dern飾)的功勞。Marmee的管教,除了強調互相關愛,包括要關懷貧苦,也重在賦予自由,容許女兒自己選擇自己路向,譬如不反對Meg嫁予窮教師,也沒反對Jo在外面追求作家理想。某程度言,愛女愛夫、持家有道、又隱隱支持女權的Marmee,才是戲裡的最理想人格,才是四位「小婦人」之首。

Laurie設定是個典型「富二代」,空有財富卻沒有才幹、亦無理想,終日無所事事。與一般女士終其一生都想marry up相配,Laurie頻繁出席大小宴會也為物色對象。他之逍遙享樂,跟Jo的女權又是一個鮮明對比——擁有遺產繼承權的男人,為何就可「含住金鑰匙」出世?饒是如此,電影卻沒安排Jo敵視這位「女權敵人」,這亦顯得本片技高一籌:誰說女權提倡者與男權受益者,必須維持敵對關係呢?為何兩者不能兼容有愛?與Amy設定類近,這位帶有「原罪」的男角,一旦演繹失準便很討人厭;Timothée Chalamet飾演不羈浪子,固然駕輕就熟,相信無人覺得他的演繹並不討好。他對Jo的感覺經歷多次巨變,由起初朋友相待,到表白示愛並遭拒絕,之後再回歸尷尬朋友身份,凡此種種他的演出也恰如其分,完全符合不同時刻的角色要求。

《小婦人》一方面高舉女權,另方面實也大談各方各面的兼容,包括男權與女權的兼容,以及理想與現實的兼容。Jo面對出版商編輯Dashwood(Tracy Letts 飾)的詰難,認為應安排小說女性「要不出嫁,要不身死」,若然換作其他女權電影,戲中女角勢必義正辭嚴地痛斥該男權主義者,繼而憤怒地拂袖離去;不過,本片卻以幽默諷刺手法,去交代「傘下情」的無奈改寫——難道這非理想與現實的折衷出路?後來Jo與Dashwood的討價還價,也寓意了男權與女權的相互角力,但最終仍可磨合一個雙贏方案來。畢竟,堅持「winner takes all」勝者全取,結果只怕兩敗俱傷。

《小婦人》的優點,正是圓滿處理好方方面面的矛盾平衡,由人設到言志皆然。唯一可惜是,Greta Gerwig所擅長的「小中見大」模式,恐因格局較小而難獲頒獎禮青睞,不似其他史詩片等容易吸睛,何況她沒刻意討好評審一面倒高舉女權。不過,拍電影如果純粹為了贏獎項,只怕本末倒置;說到底,一齣電影究竟為評審而拍?抑或為觀眾而拍?甚至乎,是為了自己的藝術追求而拍?只怪台上成敗由評審決定,一如男權社會由男人話事般,Greta Gerwig難免要在理想和現實中取捨——筆者認為,忠於自己,以及忠於「爛番茄」等影迷,相關台下光彩相信比台上鎂光燈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