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疫情下「全球城市」的困境
作者:嶺南大學研究生院/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黃耿華博士
源自湖北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簡稱疫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的「全球風險級別」調至非常高。截至3月2日,內地新型肺炎確診病例超過80000宗,逾2900人死亡,已多於2003年沙士在全球造成的總死亡人數。本次疫情目前持續時間不長,但卻因其強大的傳染力,在全球快速蔓延開來,勢必對相關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香港與武漢雖相隔近千里,但在交通便利,人口聯繫緊密的今日,香港顯然也不可能置身於疫情之外。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特區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包括封閉多個主要關口,對從內地入境人士實施強制檢疫14日等。從目前來看,這些政策的實施效果尚可,至少從內地入境的人士已經大幅減少,實現「半封關」的目標。然而,民間一些團體要求「全面封關」的訴求從沒停止過,使政府面臨很大的社會壓力。
事實上,作為一個「全球城市」,香港的發展所依賴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開放」:且不說香港沒有成型的工業體系,很多日用品都得依賴進口(比如最近出現的「口罩荒」和「廁紙搶購潮」),即便是作為香港經濟支柱的服務業(比如金融業)也存在很強的對外依賴性,依賴國際業務或國際遊客。然而,這一發展所需的「開放」原則卻與疫情管控所需的「封閉」原則形成天然的矛盾。這正是目前香港治理疫情的現實困境。具體而言,盡可能地執行「封閉」政策當然能最大限度地切斷傳染源,然而這也勢必會影響香港的經濟和民生。特區政府需要在二者之間做出有效平衡。
當然,這不是香港所獨有的困境。在國際公共衛生事件頻發和全球人員聯繫緊密的今時今日,幾乎所有的「全球城市」都將面臨這樣的難題。如何在「開放」的經濟交流中守住疫情管控的「封閉」底線,是所有「全球城市」都要學習的功課,這亦是未來城市治理研究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