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濤:千億財赤無可避免 大舉節流共渡時艱
為了協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行業,政府推出了兩輪合共一千多億元防疫抗疫基金,再加上財政預算案中的各種稅務寬免、全民派發一萬元,以及未來政府收入減少的影響,特區政府無可避免地要面對兩千甚至三千多億元巨額財赤,為回歸後之冠。
先不論防疫抗疫基金能否真正地幫助有需要的人士,先不論政府各項措施是否過度傾斜於商界和僱主,但是,特區政府不但要令這巨款要用得其所,也要想盡方法,盡量減少財赤,最為關鍵的,除了特首和一眾主要官員減薪的門面功夫外,政府也應重新審視各部門來年度的預算支出,指示除教育、醫療、環境衛生以外的部門減省不必要的開支,將資源全數用到受疫症影響的人士身上。
抗疫基金花費甚巨,對僱員幫助不大
綜觀政府的兩輪防疫抗疫基金,雖然都有對僱主、商人和僱員提供協助,可是,政府的千多億元支出,大部份都是落了商人手上,僱員收獲甚少。以最新的抗疫基金資助內容為例,政府補貼特定行業僱主的薪金支出,是全數撥交僱主,而非直接交到僱員身上。資助內容一出街,已經有人預測到一些無良僱主的「縮數」,譬如照樣向僱員提出減薪、放無薪假,盡量將政府資助放到自己荷包內;更甚的,可能是收到政府資助後3個月,就索性裁員減薪,甚至結業。這樣,政府的資助,只會令無良僱主「發肺炎財」或「無痛結業」。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的抗疫基金,雖然已包含眾多行業,但是仍然有所忽略。例如:作為香港經濟其中一項支柱的會展業,已經因新冠肺炎疫情,已停頓多時。但是,政府對該行業的支持,仍然不足,很多從業員已面臨失業多時,經濟拮据。
如果特區政府能夠對會展業提供更多支援政策,令從業人員生計得保,日後隨著疫情緩和,會議展覽恢復,經歷數月停頓後可能出現的「井噴效應」,不但令會展業可迅速地恢復過來,而且更可推動其他行業例如交通、飲食、外貿、科創等的復甦,對香港經濟起到即時促進作用,也可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只是,特區政府對這支柱行業,關注度較少,對從業人員也沒有系統性的支援。
至於對其他行業的支援措施,雖然某程度上可以減輕僱主僱員的壓力,減少企業倒閉數字,起到「保就業」作用。但是,最終是否只有僱主得益,僱員利益被忽略、犧牲,需要官員在推行時加以深思了。
集中資源抗疫,政府需大刀闊斧地削減開支
在撥出數以千億元計的抗疫資助措施,以及全民派錢下,政府財赤無可避免地會出現有史以來最巨額的赤字。雖然在這非常時期,公共財政應該要有非常措施,不應固守「量入為出」的理財精神。但是,為了盡量減少財赤數字,令公共財政可以有效地用於協助市民和企業渡過難關,特區政府需重新審視財政預算,削減不必要的開支。
回顧過往,香港回歸初期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經濟持續負增長,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向各部門發出信件,要求他們削減1%開支。現時香港的財政赤字情況,將遠較金融風暴和「沙士」時期為差,現屆政府需要削減開支,減少財赤。
要「減赤」,政府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政府可要求各部門,重新檢視未來一至兩年的開支,由今年起需削減5%開支。這樣,政府可以節省數以億計甚至十億計的開支,對於「減赤」會有一定作用。政府部門的巨額採購和不必要支出,應該可以暫緩或取消。譬如:警隊提出花費數億元去添置裝備及增添人手方面,政府可要求警務處重新檢討預算,暫時凍結人手至現有水平,新聘人員只全數用於填補每年流失的人員,不能再行增添人手,同時擱置或押後購買新裝備計劃。
二、政府需檢視未來基建投資,應花則花,尤其是對於需要耗費巨資的基建計劃,在不影響建築業工人生計為大前提下,需要重新檢討。其中一個最為可行的,是將未正式上馬、耗資數千億的「明日大嶼」計劃擱置,令財赤情況在未來數年得到紓緩。至於擱置「明日大嶼」所損失的建屋量,可以藉著加快收回新界「棕地」方式去彌補。
三、為了減輕失業壓力,政府固然需要大量招聘公務員,但是,增聘公務員前,必須檢討各部門的架構和人手編配,部份不涉及公共服務的政府部門,應該凍結甚至削減人手,避免浪費公帑。
要特別一提的,參考海外經驗,大多數政府面對巨額財政赤字、需要減低財赤的時候,第一個需要作出配合的,是國防、治安部門。這些部門一方面花費非常巨大,而且只要政府施政深得民心,社會福利政策完善,加上外部環境「以和為貴」,國防、治安等開支,是有可以減少的空間。以香港現時情況,外交和國防方面由中央政府負責,因此,只要政府能夠推動社會復和,減少社會躁動和對抗情緒,加上市民同心協力滅罪,警務開支方面是有下調的空間,對於「減赤」會有很大幫忙。警務處應盡快作出削減開支、支持政府「減赤」的決定,重新爭取市民對警隊的支持。
只要政府加緊控制公共財政支出,減省不必要的開支,將公帑用於迫切的抗疫工作和支援,那麼,即使短時間內出現巨額財赤,香港未必會出現「結構性財赤」情況,也不會像某些西方國家,政府需以舉債度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