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港澳須與內地協調 免做防疫「外人」

2020-04-20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4-20 at 09.31.23.jpeg

之前就曾經講過,歐美就疫情實施嚴格的限制措施,最多頂一個月左右,持續下去,恐怕民眾會反抗。疫情失控是人道危機,但長期限制所有人自由,也是一場人道危機。到近日,美國、德國等地都開始有民眾聚集示威,要求解除限制自由的措施。特朗普更多次聲言要重啟經濟,心急之情溢於言表。

內地是最早爆發疫情的地區,但也是最早恢復的地區,企業已經全面復工復產,只是消費氣氛要真正回到疫情前,恐怕仍待疫情數據歸零才可能。美國雖然疫情遠比香港嚴峻,但重啟經濟的呼聲卻比香港大。如果將整場疫情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是防疫、下半場是恢復,那麼香港上半場算是打得很出色,但下半場如何?恐怕並非取之在我。

美國、中國內地都有龐大的內需市場,自身經濟體量足夠大,一旦疫情受控,肯定先從內部推動增長。各種防控措施的解除,必然遵循「先內後外」的原則。但這一招對香港、澳門這些細小經濟體而言並不適用,因為這些都是外向型經濟體,大部分產值並非來自內部需求,而是來自外來的服務需求。以澳門為例,澳門的賭場2月20日起已經重開,那又如何?3月博彩收入一樣暴跌8成。港澳這些高端服務業,主要根本不是服務本地需求,彈丸之地,不解除「控關」措施,經濟上是不可能復甦。回到香港,所謂放鬆「限聚令」,對經濟的刺激作用,遠遠不如放鬆「控關」來得大。如果只放鬆內部控制而不放鬆對外控制,主要是對中國內地的「控關」,港澳要實現經濟復甦是不可能的任務,整體經濟定必繼續大幅度萎縮。

這也是港澳的尷尬之處,對大國而言,復甦主要取之在我;但對小地方而言,復甦卻要取之在別人。因為放鬆「控關」必須由兩地政府協商同步放鬆,才有意義,如果港澳單方面放鬆,但回廣東後仍然要隔離14日,那麼所謂放鬆就毫無意義。

建立大灣區協調防疫機制

港澳當務之急,就是與內地協商防疫標準,提高雙方的透明度和互信度,為下一步長期共同防疫做好準備。更徹底地說,就是與廣東省在防疫上融為一體,從而換取相互之間放鬆管制。以過去一周為例,香港只是在4月19日發現一宗本土病例,本土病例數量遠比廣州少,澳門更是連續十多日零新增了,但廣州和深圳、珠海之間可以自由往來,偏偏港澳與深圳、珠海就不可以自由往來。為何呢?說到底都是因為實行「兩種制度」,港澳有自己的一套防疫措施,在內地眼中是「外人」。

粵港澳大灣區就是要推進一體化建設,這次疫情提出了一個新話題,那就是防疫一體化,因為在傳染病風險面前,防疫已經成為決定人民來往自由的決定性因素。與金融、法律等體制不同,防疫制度本身不涉及姓資姓社的問題,都是以民眾生命健康為依歸,因此,只要港澳和廣東省依循同樣的防疫制度,有統一的協調機構,例如建立一個「大灣區衛健委」,在傳染病防控問題上,港澳和廣州的角色應該是一樣的,不應該被視為外人。

隨著地球暖化,很多科學家都預言未來的傳染病可能日益高發,新冠病毒也可能每年都捲土重來,如果疫苗好像流感疫苗一樣只能實現較低的免疫率,那麼以後港澳是不是每年冬春季都要與內地「天各一方」呢?如此還談什麼「大灣區一日生活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