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為何港府要把儲備賺回來?

2020-04-27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4-27 at 09.38.23.jpeg

「新冠肺炎」在全球擴散,嚴重打擊各國經濟,諸般抗疫及隔離措施亦幾近讓各地經濟停擺。

據本港某大學的研究估計,首季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將會收縮8.3%,全年經濟則可能會收縮3%。此外,有投資銀行研究報告則認為,首季香港GDP將收縮7.7%,全年收縮約4.9%。總的來說,今年本港經濟,將會出現嚴重的收縮及衰退。

面對嚴峻的疫情及經濟狀況,港府亦推出了空前的「救市措施」,除了早前的「全民派錢」之外,港府還有針對屬於「重災區」的行業作出支援,並向僱主「派錢」,代付員工一半的薪酬,以圖阻止經濟產業鏈斷裂及崩潰。此外,港府還有不同類別的支援計劃。港府及公營機構旗下的物業亦會作出租務寬免,金管局亦向銀行指令給予客人靈活的還款計劃。港府「救市措施」整體涉及的金額達數千億港元,本年度的「財政赤字」亦將可能會攀升至兩、三千億港元的水平,可算是史無前例。

可是,坊間亦有人對港府的「救市計劃」感到不滿。某些人認為「全民派錢」的速度不夠快,要等到七月份才開始辦理。亦有人質疑對各行業的支援不夠,金額太少及未能覆蓋大部份人。也有人擔心會有商家濫用政府資助。當然,某些人又會批評港府不過是「見招拆招」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沒有通盤計劃,並認為公務員沒有承擔及對基層社會理解不足。

筆者認為,「新冠肺炎」的疫情嚴峻,各地政府都是手足無措。若堅守隔離政策,則疫情至今未穩,復工無期而將會導致經濟停擺及崩潰。但若「重啟經濟」,則病毒難以隔絕而將會導至更多人感染及死亡,這兩難局面實難處理。

相比其他地區來說,港府坐擁豐厚的儲備,已算是非常幸運。平心而論,港府計劃派錢的速度已比從前快,「救市計劃」的覆蓋面,亦不可能惠及全民。此外,港府派的是「救命錢」,每人得到的支援當然是相對有限。還有,如商家欺騙港府的支援,當然要重罰,又豈能反過來怪責政府?而且,要確保商家無法「出術」,則不知港府又要審查多久了。凡事總不可能兩全其美。總括而言,坊間對港府的批評,不過是吹毛求疵,未必可取。

但港府及特首在發布「救市計劃」之時,有一點值得斟酌。特首在介紹抗疫的諸般支出後,認為雖然將會導致回歸以來少見的大規模「財赤」,但有信心走出困局後,港府將可以把錢「賺回來」。坊間亦有評論就「港府能否把今次的支出賺回來」一事上作出了一些分析。

可是,想深一層,為何港府「要把錢賺回來」呢?港府坐擁上萬億的盈餘,今次因疫情消耗了兩、三千億元,大概尚有七、八千億的儲備可用,還要「追回」本年度的支出?

到底政府的角色是什麼呢?雖然《基本法》說明港府需要「審慎理財」,港府多年來盡量追求「收支平衡」亦不難理解。今次因疫情而破例大使儲備,也在情理之中,亦肯定沒有抵觸《基本法》的原則。

但無論如何,港府要「把錢賺回來」的理據在哪裡呢?

一直以來,港府受惠於「高地價政策」,多年來靠賣地而錄得豐厚的財政盈餘。但港府官員並沒有好好利用這筆錢來惠及整個社會,只懂把「盈餘」收起來。可幸的是,港府官員尚算廉潔,並沒有大規模的把納稅人積存的儲備騙去或花掉。可是,又偏偏沒有想到如何為港人投資及增值,只讓儲備閒放着,除了「無用武之地」,還要受通脹蠶食。

回歸以來,「高地價政策」雖然讓港府及本港地產財閥大賺,但卻使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積」越來越少,樓價越來越貴,生意越來越難做,各行各業的創新也因地價太貴而無法開展,小市民也越來越難過活。

總的來說,港府的理財目標就只有一個,就是盡量做到「收支平衡」,如尚有盈餘及儲備,則應該想辦法投資未來,扶持香港的產業發展,而絕非在尚有幾千億盈餘的情況下,仍想把本年度的支出「賺回來」。港府的責任是造就有利的營商環境,最終達至「藏富於民」,使港人富足而不是盲目追求庫房飽滿。

重點是,特首說「有信心把錢賺回來」,到底是那裡來的信心?港府賺大錢的方法,就只有「高地價政策」而已。

(待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政府能不能考慮給予積極服務夜經濟的商場商戶,一定的獎勵,例如旅遊或者購物優惠。提振夜經濟,既要全民參與,也應該給予全民適當的鼓勵才對。這一點,值得財政司考慮,最好在財政預算案予以回饋。

    沙千山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