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丹丹:疫情下的中國「餐桌革命」

2020-04-27
 
AAA

6753.jpg

2019年底突如其來的疫情重創了餐飲業,也正改變中國民眾的餐飲習慣。一場席捲全中國的愛國衛生運動近日在各地展開,內容包括鼓勵使用公勺公筷,革除餐桌陋習等,盼藉助疫情契機提倡餐桌文明。

中國安徽省宿州市今年3月上旬冠病病例已清零,餐飲場所也已經部分復工,但林朝陽(50歲,中學副校長)還是不得不把原訂於今年五一勞動節給兒子舉辦的婚宴再次推遲。

林朝陽告訴《聯合早報》記者,當地餐飲業仍未完全解除聚眾令,而婚宴習俗通常是10人圍坐大圓桌聚餐,不符合圓桌就餐要隔位而坐的規定。他也坦承,當地民眾習慣「筷來箸往」的聚餐方式的確存在病毒傳播的隱患。

讓他有些為難的是,親朋好友早已給出份子錢,酒席不能一直拖着不辦,但像過去「吃大席」(北方方言,指圍餐宴席)的方式難免令人不安。

百名學者發起「一分二公三自帶」革命

2019年底突如其來的疫情重創了餐飲業,也正改變中國民眾的餐飲習慣。一場席捲全中國的愛國衛生運動近日在各地展開,內容包括鼓勵使用公勺公筷,革除餐桌陋習等,盼藉助疫情契機提倡餐桌文明。

作為全國首善之區,北京市已將公共場所使用公筷公勺、分餐等行為寫入文明行為規範法條,作為今後強制實施的法律依據。

近日,中國百名學者還發起以「一分二公三自帶」為標誌的「餐桌革命」,「一分」指鼓勵公共就餐時分餐,「二分」是使用公筷公勺,「三自帶」即自帶筷子。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曉華在分餐倡議書中疾呼:「合餐是一種不合時宜的生活方式,已經被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所放棄」。他說,現代分餐制強調個體之間的合理界限,是更符合現代精神的就餐方式。

全國各地餐飲業也緊鑼密鼓制定分餐制標準。北京、上海、山東等地發佈行業指南,一些縣市如江蘇泰州在地方標準中,還對公勺公筷的顏色式樣,以及公筷長度提出具體建議。

記者在北京崇文門等商圈走訪餐廳食肆時發現,大多餐廳都備有公勺公筷,餐桌拉開一定間距,用餐同行超過三人,就有可能被建議分桌而坐。餐飲業者應詢時多表示,公勺公筷不會帶來太大的成本負擔。

限制喝酒十分有效

公共場合分餐多被民眾認可接受,但疫情後能否持續推廣實施仍是個問號。

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會長張雙林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疫情結束後,「聚餐一切如舊,不會有太大變化」。在他看來,民眾公共衛生意識在提升,但全面推行分餐制仍需時間。

他舉出中國近代史上由北京東興樓飯莊最早興起分餐制的例子說,1931年東興樓飯莊的分餐制被各家飯莊競相模仿,之後傳到北京飯店,以及上海、天津的大飯店,但在習俗影響和傳統觀念下,最終都未能維持下去。

2003年沙斯疫情期間,業者也大張旗鼓推出分餐制,但後來由於「不符合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民眾嫌麻煩以及給餐飲業增加人工成本等原因,最後不了了之。

改不動合餐習慣卻能禁酒

眼下大小餐館因疫情而艱難求生,張雙林認為,此時提倡分餐未必是最佳時機。「現在北京人喝碗麵茶,吃碗炒肝,還跟誰分去?」

疫情或許難以撼動中國民眾的傳統餐飲習俗,但對於限制人們喝酒卻十分有效。安徽一名主管商務的官員私下受訪時說,疫情比禁酒令更有效,今年他連一場飯局都沒有應邀赴約。他解釋說,疫情前因怕傷感情、礙情面,有些飯局不得不去,現在不必再找借口了,「疫情就是最好的借口」。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王雲飛認為,疫情對當地餐桌文化的影響超過當地發佈的禁酒令。他受訪時說,違反八項規定的官員會因舉報和巡查而轉移到更隱秘的場所,但病毒則是無孔不入,違紀者想藏到任何地方都躲不掉。

冠病疫苗研發與上市尚需時日,防治疫情將更多靠公共衛生體系的完善。即便病毒與人類長期共存,養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將是抵禦病毒侵襲的一道堅固防線。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歷經三年的反覆折騰,冠病疫情留給了中國很多教訓。這些教訓既包括如何及時準確地研判疫情,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更包括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對疫情的盲目恐懼,盡量避免過度防疫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于澤遠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