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甚麼是本土金融圈?
上周講了,香港的生命線來自外匯,因此,經濟上就有「賺街外錢」和「塘水滾塘魚」的分別,而黃色經濟圈,說來說去,也不過是「塘水滾塘魚」的經濟,如果努力把這經濟體系發揚光大下去,那麼,我們哪來找錢去買巴西豬肉、蘋果手機、德國汽車、日本零食,又哪來找錢去歐美旅行、日本shopping呢?
在中國而言,同樣地,最重要的,也是「賺街外錢」的產業,因此,它需要香港,作為汲取外匯的基地,就這一點,很多香港人的想法是對的。
可是,那些在香港消耗了的外匯,例如自由行,大買名牌產品,這不但是把外匯從中國反流出到香港,這些外匯的部分最終出路,更加是匯到歐洲的總公司去,這對中國而言,又有甚麼好處呢?
簡單點說,自由行是對香港本土有利,對中國無益的政策,減少內地人士來香港,這在中國而言,是正中下懷,有效舒緩了現在十分寶貴的外匯的流失。
在香港來說,最有效吸收外匯的途徑,尖沙咀的名牌店吸得不多,皆因要把貨錢成本匯回總公司。專門做遊客生意的餐廳,例如貴價的米芝蓮星級餐廳,吸收外匯的能力最高。
那麼,在香港,最有利的「黃色經濟圈」究竟是甚麼呢?
很簡單,香港最能吸取外匯,也對中國最有利的,是金融圈,例如銀行、股票市場等等的集資渠道,這些才是中國在香港的利益根源。
事實上,當年英國在香港的管治和利益,都只是集中於中環,其他的地方和生意,只是中環的附屬,成不了氣候。上環就是中國人本身的買辦基地,靠著對中環和對中國內地的溝通中心,作為賺錢模式。
所以,如果是真正的「黃色經濟圈」,最有效的,是搞「黃色金融圈」。去港資銀行開戶口,應該是「大新銀行」(2356)吧?在香港的證券行炒股票,本來最好是「耀才證券」(1428),不過它很可能會賣殼給中資。至於買保險,以前有先施保險、永安人壽,現在就想不到了。
至於汲取外匯方面,啤殼上市,例如經營毛記電視的「毛記葵涌」(1716),最好當然是賣給西方或日本人啦,說到向外國pitch買香港股票,可以買「新鴻基地產」(016),又或者是港燈電力投資(2638),都是不折不扣的本土金融。
文章原刊於《am730》。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