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麟:顧汝德離世 憶中策組風采
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顧汝德上月於愛爾蘭都柏林離世,享年81歲。顧汝德對港英管治有重要貢獻。眼見香港的政治紛爭不斷,其離世更使筆者憶起其領導下的中央政策組風采。
顧汝德是學術研究出身,1989年獲任命為當時新成立的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任職期間運籌帷幄,表現低調而深藏不露,故有「魔僧」之稱。他在任八年期間進行了一系列複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研究,為本港的選舉、社會福利、行政效率及財政預算政策帶來重大改革,更扮演了強大的政府公關「收風」角色,於政府推行政策時與持分者溝通,減少推行阻力,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相反,回歸後政府日益不重視持分者意見,中央政策組角色亦日漸減弱。政府先是改組中策組,變為政策研究為主的部門,以致把中策組於港英年代時吸納外來聲音的定位削弱;林鄭月娥上台後,再把中策組改組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變成負責政策研究及創新和跨部門協調工作,更削弱了中策組推動政策的職能,十分可惜。
顧汝德當年善用中策組的職能,除了從事政策研究,更與政界、媒體中人等不同政策持分者都保持良好關係。顧汝德用人唯才,曾委任職工盟李卓人、工聯會陳婉嫻等不同政治光譜人士加入中策組為非全職顧問;為了吸納商界的專業意見,中策組又邀請了當時匯豐銀行的鄭海泉、國泰航空公司的張永霖出任全職顧問。故當時中策組「收風」能力極強,有利操控傳媒心戰。
即使今日社會形勢與當年有所不同,隨著互聯網盛行,信息和媒體數量都遠超當年,但顧汝德的待人接物及政策分析技巧仍不會過時。他早於去年社會運動爆發前,已曾多次撰文,批評本港政府忽視青年聲音,致他們對政府及社會的不滿累積,包括學債沉重,上流機會不理想,終將演化成社會運動,可說是一針見血。
政府近年對社會民情後知後覺,實在要重建類似港英年代中策組的民意吸納機構,定期進行政策研究。除了諮詢小型團體等持分者「收風」,亦可運用最新社交媒體技術。除了本地傳統媒體外,亦要分析網上輿論導向,以了解主流民意,回應社會不同持分者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