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諜影疑雲再現 「新冷戰」還遠嗎?

2020-08-03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77777.jpg

被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點名指控為「間諜行為和智慧產權盜竊中心」的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已在上周關閉,美國駐成都總領館也在中國的反制行動下於本周撤下了美國國徽。中美這一回合的拳腳相向,看似以彼此各犧牲一家總領館收場,但新一回合的博弈已緊接着登場。

自從2018年貿易戰開打以來,有關中美可能爆發「新冷戰」「科技冷戰」的警告就屢屢在大眾媒體上。儘管多方仍然期待這個局面不會發生,一再試圖論證其可能與不可能,但主觀意願無阻於這一趨勢日益顯性化。

回顧美蘇冷戰歷史,諜報戰、信息戰正是美蘇冷戰的顯眼標誌——美蘇兩個對立的政府體制與陣營,因擔心觸發核戰爭而避免直接開戰,而用迂迴間接的方式對抗,包括互派間諜潛入對方體制或策反對方人員提供機密,以求找到對方弱點擊敗對方。這類間諜故事,不論是小說家筆下的英國間諜占士邦 007、真人真事的「劍橋五傑」或是前蘇聯雙面間諜等,都十分引人入勝,好萊塢諜匪片構成了大眾對冷戰的想像。此時此刻,諜影疑雲再現,「新冷戰」來臨的刺骨寒風襲來,讓人再難忽視。

現實中,中美的諜報戰才剛進入「正戲」。美媒《華盛頓時報》本周引述未具名官員爆料稱,美國將進一步要求大幅度縮減駐美中國外交官人數,部分原因是美國需要減輕聯邦調查局反間諜人員的負擔,據說聯邦調查局近幾個月來已派出2000名特工來抓捕中國間諜。更早前,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多弗雷(Christopher A. Wray)本月7日在哈德遜研究所演講中的態度更露骨,提供的數字更驚人,他說,聯邦調查局平均每10個小時就會開啟一宗與中國有關的案件。

回頭看,克里斯多弗雷本月初那場檄文式的公開演講,就已經預示了美國將採取更嚴厲的對華「反間諜」手段,而下令中國閉館也就非不可想像。

他點名,美國智慧產權和美國的經濟生命力所面對的「最大長期威脅」,是來自中國的反情報和經濟間諜威脅,並且該威脅已從經濟安全,延伸到美國國家安全。他列舉2017年的徵信巨頭Equifax黑客案、中國「經濟間諜」被捕、中國的千人計劃等,強調所有普通美國人都是受害者,還形容中國竊取信息「規模之大、代表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財富轉移之一」。

他還提到,有中國情報人員裝成獵人公司以錢換取美國軍事專家提供「諮詢」——我們要到一段日子後才意識到,他指的有可能就是上周在美國認罪的新加坡公民姚俊威。

美國的指控有多少根據?老實說,我們不掌握具體內情,美方也沒有針對所有案子提供證據,所以難以下結論。問題更多是在於,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被指「竊取情報」,「竊取」該如何定義?國際慣例下,收集情報是外交使團工作的關鍵部分,其中即括合法途徑,還包括在灰色地帶、有限度地利用間諜收集「機密」。只要不至於太過分,各國都心照不宣地對類似活動「閉一隻眼」,因為大家彼此彼此,都是這「秘密遊戲」的參與方。

只有在極嚴重的情況下,比如2017年與2018年,美國分別因懷疑俄羅斯干預2016年美國大選以及俄羅斯在英國境內毒殺前英國間諜,而下令關閉兩個俄羅斯駐美總領事館。在2018年的事件中,俄羅斯也驅逐了數十名美國外交官,並關閉了美國駐聖彼得堡領事館作為報復。

相比之下,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的活動,和俄羅斯涉嫌直接侵犯美國和英國主權的行為,嚴重程度與性質差別明顯。也因此,美國這次突然下令中國關閉領館,更主要是對中國展示對立,也有許多美國評論認為,特朗普政府此舉中的個人選舉考慮,大於對美國外交利益的慎密考慮。

作為新興大國,可以合理推論,中國非常積極地利用其廣泛的網絡收集情報,尤其是商業與科技方面的信息。也許中國的收集商業與科技情報的範圍日益擴展,能力日益增強,引起美國的危機感,美國認為中國是因為其集權國家體制而享有了不平等的競爭優勢,因此要施壓以迫使中國的制度改變,這個邏輯漸漸上升到「新冷戰」、意識形態對立的思路,但內里還是大國爭霸。只不過,這個話語一再被提起,最終「新冷戰」將越來越逼近。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中國大陸正在加緊軍事備戰「武統」台灣,最早可能在2027年發動攻擊。中美交惡之際,這似乎是引起國際社會普遍擔心的熱門話題。
    我多次闡明我的觀點:台灣不獨,大陸不武。
    但是這個簡單而意義重大的觀點似乎不被大多數人理解和認同,因為他們聽到和看到太多關於兩岸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揣測以及中美為台海可能發生衝突而積極備戰的報道。

    王向偉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