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芹:提升學習成效 需要協助基層學生跨越「數碼鴻溝」

2020-08-21
張樂芹
社創發展策略顧問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8-21 at 14.26.43 (1).jpeg

疫情下,遙距學習變成了常態,也拉闊了本來的「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 。數碼鴻溝是指社會上不同階級背景、性別、經濟環境、居住環境的人,在使用資訊科技上的機會和能力上的差異。

早前翻閱世界銀行在2018年發表的一份報告,裡面就提到全球正面對重大的學習危機──學生上課卻沒學到知識,繼而令教育失卻了創造平等機會與繁榮的承諾。而在疫情下,使用電腦學習變成常態,不同階層的學童的學習進度差異就變得更大。 記得以前在中電工作的時侯,曾經負責當年一個大型的慈善項目,為低收入家庭送上電器。當時走訪了數百戶家庭,有不少劏房戶,環境非常狹窄,有的飯桌、書桌、睡床都在同一個地方。可以想像的是,小朋友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和學習有多困難。更甚的是,在疫情下,本來可以到自修室、麥當勞溫習,但現在也變得不太可能,網上教育變成了現實中唯一的選擇。

說到網上的教育,其實電子學習在香港推行至今已超過20年,但一直都是輔助的角色居多。然而在疫情下,全港中、小學校於 2月開始被迫停課,電子學習就變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學習元素。早前我就參與了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創研庫就有關電子學習發展的研究,就發現有六成的受訪中學生表示電子學習最困難是缺乏學習氛圍,也有56.7%的受訪中學生表示難以專注學習,調查亦顯示,八成受訪學校和過半數受訪學生認為電子教學未能取代實體教學。

足夠的配套支援,是基層進入數碼化世界的入場券,外國就有不少機構專注解決這個重要的社會問題,致力於加速貧窮地區的數碼化改革。例如外國組織 INCO,就一直致力為貧窮地區,提供更多數碼學習機會,透過籌集捐款,支持基層學生擁有基本的網絡配備,並成立計劃和舉辦研討會,探討貧窮地區數碼化,在本地培育更多同路人,授人以漁。 而在香港,最近就看到有機構推出一個名為「賽馬會特『義』公民行動 – 國際篇」網上的培訓計劃,可以讓參加者在網上與來自不同國家嘅隊友進行限時任務,並實踐其社會創新的項目,相當有趣。

科技,可以推動教育的創新,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學習,而如何能夠收窄「數碼鴻溝」,讓不同背景、出身的學生都能夠有效學習,則始終是我們未來需要深思和解決的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