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四國聯盟」脫虛入實前路難料
8月28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透露,打算在9月和10月與印度、澳大利亞、日本舉行「四國聯盟」安全夥伴高級別會談。屆時,他將在夏威夷與三國對等官員會晤,國務卿蓬佩奧也將與這些國家的外長舉行會談。
在中美、中印關係不斷探底的大背景下,美國熱衷「四國聯盟」磋商,不禁讓人想起早幾天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繼續擴大並加強盟友和合作夥伴網絡,以此作為挫敗中共有害影響戰略的核心要素,掌控競爭對手難以匹敵的不對稱優勢」論調。顯然,美方在大選臨近之際急吼吼地這樣做來者不善。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與「四國聯盟」成員國動作不斷。7月初,美、澳、日舉行防長會議,「強烈反對任何可能改變現狀、加劇東海緊張局勢的單方面破壞性或脅迫性行動」,強調在南海和南海空域維護「自由航行」、「自由飛越」的重要性,誓言將繼續就地區安全環境進行密切協調,以阻止中國的行動。
美方絕非說說而已。為了應對中國威脅,五角大樓藉助「海上安全倡議」等項目,通過聯合訓練、軍演等模式,幫助盟友補短板,提高海上行動能力。就在7月中下旬,美、日、澳還在菲律賓海域舉行了三邊演習,向國際社會展示三國地緣政治立場的一致性,以及聯合應對「中國威脅」的決心,再次宣示了對「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的承諾,有耀武揚威威懾北京之意。
種種跡象表明,在特朗普政府的主導下,長期以來難成氣候的「四國聯盟」似被打了一針強心劑,在美國的印太戰略大棋局中頗受追捧,大有脫虛入實之勢,其要義就是以美、日、印、澳為主導,建立美日印澳+重點夥伴關係國(Quad+X)多邊機制,聯合從太平洋到印度洋地區擁有「相同價值觀」的國家開展合作,圍繞自由、民主、法治、市場開放、公平貿易、尊重航行和飛越自由等事項對華進行競爭、遏制和圍堵,共同應對中國的崛起。
迄今為止,作為美國印太戰略核心支柱的「四國聯盟」只是初具雛型,仍停留在願景階段。毫無疑問,一旦特朗普政府鼓動其他三國取得實質性進展,將會是美國對印太地區戰略佈局的重要突破。
當然,「四國聯盟」會否成為現實,及其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核心作用發揮得如何,印、澳、日的態度至關重要。
首先,「四國聯盟」之所以抱團趨緊,印度態度的轉變是助推劑。印度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舉足輕重,也是日本相當倚重的國家。中印邊界劍拔弩張。面對群情激昂的民族主義情緒,莫迪政府對華重拳反制,很可能會不惜向「天然盟友」放低身段,強化印美「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擴大國防安全合作,挾美制華,贏得戰略主動。
據報導,莫迪正在考慮邀請澳大利亞加入今年舉行的年度美、印、日馬拉巴爾海軍演習。2008年澳大利亞退出演習後,印度擔心得罪中國,一直猶豫是否要請回澳大利亞。隨着中印邊界衝突再度激化,現在莫迪政府無此顧慮了。這意味着美國所構建的由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構成的所謂對華「C型」戰略部署又邁一步。
不過,無論是回溯以往,還是從現實看,印度很難完全倒向美國。作為大國,印度外交政策一直保持着獨立性,還是蠻有腔調的。不久前,印度外長蘇傑生再次明確指出,「不結盟」是特定時期的地緣政治術語,但印度永遠不會成為結盟體系的一部分。
印方的表態不是故作姿態。除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天然矛盾外,美印一些矛盾也不好調和,印俄軍事合作即是明顯例子。
8月20日,美國負責政治軍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庫珀透露,美國警告印度不要購買俄羅斯先進的防空系統或戰鬥機等重大武器,否則可能會阻礙印度與西方的防務合作。問題是,印軍裝備中俄製武器佔比很大,縱使美國百般施壓,印度也不可能放棄與俄羅斯的合作,畢竟俄印之間的長期防務關係不是「一個可以打開和關閉的電燈開關」。
作為佔世界總人口32%的兩個毗鄰大國,從佛教東傳,到玄奘西天取經,中印友誼跨越古今,沒有必要老死不相往來。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作為近鄰,中印高層還需放眼長遠,擱置爭端,托寬合作,保持對話機制暢通,等待合適時機妥善解決邊界問題。
第二,澳大利亞對華態度較為微妙。今年以來,中澳關係屢創新低,從要求對新冠病毒源頭展開調查,到拒絕中企收購雄獅乳品飲料公司,到阻撓各州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再到向聯合國提交聲明不承認中國對南海宣稱的主權,悉尼以價值觀為由,接二連三重創中澳關係。
另一方面,中澳經濟關係密切。澳洲對華出口佔其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澳洲對華出口下降逾26%,中國從澳進口降幅大於其他國家。早些時候,中國對澳大利亞大麥加徵了約80%的關稅。最近又宣佈對澳葡萄酒進行反傾銷調查。如果中澳關係長時間僵持不下,澳洲要麼很快找到替代市場,否則,經濟上能否承受得住不好說。
如是觀之,我們就不會奇怪為何悉尼當局一邊搞砸中澳關係,一邊外長又在美澳「2+2」記者會上稱,儘管澳大利亞與美國在許多方面都將繼續合作,但並非在所有問題上的觀點都與美國完全一致。中澳關係很重要,澳方無意傷害與中方的關係,但也不會做出違背本國利益的事。
第三,與美國力推與華全面脫鈎不同,日本在對華關係定位上重「競合」。也就是說,安倍內閣的政策導向除東海爭端和防範遏制中國之外,也有相當分量的合作成分,包括在「一帶一路」領域。
近年來,經雙方共同努力,中日關係漸現暖意,但這並不等於說日本就此改變了對華基本態度。一個月前,日本防相河野太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國際社會已達成共識,中國必須為其在南海、東海、喜馬拉雅地區和香港秀肌肉的修正主義行為付出高昂的代價。
值得警惕的是,日本開始啟動與五眼聯盟在情報、信息上進行更緊密的合作共享。上個月,河野太郎接受採訪時表達了與「五眼聯盟」擴大合作的意願,直言不諱地稱「日本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第六眼』」。當下日本政局有變,但不論誰接任首相職務,料大勢難逆。屆時,一個新的六眼聯盟架構將進一步為美國印太安全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還有,從目前情勢看,日本接受美國在日本部署陸基中程導彈是大概率事件,這意味着日本將進一步淪為美國對抗中俄的前哨基地。
美國力推「四國聯盟」的做法似曾相識。冷戰時期美蘇綜合國力一度接近,但美國善於縱橫捭闔,巧借「北約」之力使克林姆林宮與整個西方對峙,並實施經濟封鎖,進一步孤立了蘇聯。從目前美方的對華陣勢看,特朗普政府萬箭齊發,似有意通過短期對抗和「四國聯盟」等長效多邊機制將中國逼入牆角,在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和經濟方面絞殺中國對美國霸權可能構成的挑戰。大選前,中美恐怕還將迎來更多暴風驟雨。
平心而論,中國不是當年的蘇聯,社會經濟發展從未止步,無論是市場經濟、民主政治,還是法治社會建設,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且仍在努力不斷健全完善之中;美國也不是原先的美國。眾所周知,白宮奉行「美國優先」政策,任性跋扈,大搞單邊主義,毀約退群成為家常便飯,損害了美利堅長期苦心經營的全球公信力。在希土矛盾升級,北約內訌再起之際,美方圖謀以「四國聯盟」為入口,打造「亞洲版北約」,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讓其他國家義無反顧地跟着走。
有分析指,冷戰時期形成的軍事同盟或准軍事同盟,難以解決當今世介面臨的新問題,唯有合作共贏才是正道,也事關人類社會的福祉。特朗普政府若執意單方面發起一場新冷戰,「四國聯盟」成員當心中有數,以本國利益為重心,平衡好各方關係,不應不加選擇地隨美起舞,尤其是美國大選在即,萬一特朗普敗選或連任後轉過彎來,貼得太緊很可能會被晾在一邊,到時豈不被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