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亞柏:淺析教協對通識科修訂的攻擊的謬誤
政府上周宣佈決定修訂中學通識科,解決其長期淪為輸出政治理念的平台的不理想狀態。教協身為本港最大的教師工會,卻把政府的修訂形容為「謀殺通識」。這種激烈甚至粗暴的措辭的背後,暴露的正是教協的心虛。
我們先把教協的主要理據解拆一下。教協在上周五記者會上不斷指控政府「政治凌駕專業」,彷彿「專業」意見是通識科沒必要加以大修訂。這顯然與事實大相逕庭。
早在2004年底、「三三四」教改諮詢文件一推出,數學家丘成桐已經提醒:即使培養自由思考,也要有教學內容,正如一瓶水搖來搖去都有水,但若是空瓶,就怎麼搖也沒有水。而自教改後,通識科的成效(即使撇除政治內容)也是爭議不絕。譬如,不少教育界人士就質疑,高中通識科須運用大學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在中學階段造成了教與學的困難,尤其是政制、法治等議題遠超高中程度。今日政府在課程基礎的層面作修訂,只是回應過去十多年的(真正的)「專業」爭議,何來「政治凌駕」之說?
教協的另一個理據,是教育界花了十多年建構出一套機制,通識教師亦已專科專教,現在政府一朝推倒,是漠視教育界的付出。這套說法頗能忽悠非教育界人士,但卻非事實。
據嶺南大學2012年公佈的高中通識科研究發現,通識老師每周在科目上的工時是平均27.5小時,而按教協自己在2017年的調查也顯示,約60%通識教師兼教另外一科甚至兩科。若粗略地將27.5x2,即多數通識老師每周總工時達55小時。而職工盟在2017年的報導題為《只餘下軀殼不見靈魂》,亦引述「通識科教師田老師指,每周工作接近55小時,但已屬較短工時」。
換言之,即使適齡學童在減少,通識科老師始終難堪重負。政府現在精簡課程,正是回應了教育界多年以來要求減輕通識教師工作量的期望,但教協為了自己的政治議題,又搬出龍門,不提減壓的好處而祭出「十多年的心血」這套老黃曆,真是黔驢技窮。
無論如何,通識科的課程結構缺陷、其對青少年的影響、老師的重壓,都是鐵一般的事實。教協應該做的是探討如何修訂,提出建設性方案,但它由始至終都以充滿政治偏見的視角來看待、從而抗拒這次修訂。如今被旁落,唯有放出「謀殺」這種狠話,但實際上只反映出其無能狂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