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中歐投資協定的簽訂給拜登政府開了個好頭
近日,歐盟27國政府表態,支持與中國達成中歐投資協定,並敦促在本周內完成談判。聖誕節前,歐盟委員會稱,中歐投資協定的草案已經準備就緒,進度已經達到95%,只需成員國亮綠燈通行。
中歐投資談判耗時七年之久,在特朗普政府力推「美國優先」政策和香港國安法影響中歐關係的大背景下,修成正果殊屬不易。
據悉,該協定的簽訂將為歐企進入包括製造業、金融服務、建築、廣吿、航空運輸、海事服務,以及電訊等行業在內的中國市場掃除障礙。
同時,歐盟也將對華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給中國進入包括零售、可再生能源市場在內的歐盟市場提供便利,也為雙方簽訂自貿協議奠定了基礎。
中歐投資協定的簽訂聲無疑給下屆美國政府帶來了外交挑戰。美國候任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上週表示,針對中國的經濟行為,新政府歡迎與歐盟早點磋商協調立場。
時至歲末,拜登上任指日可待,其治下中美關係究竟將向何處去?有悲觀的,也有危中見機的。無論如何,今後一段時間,中美關係不會一帆風順。
然而,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一味靜止地、一成不變地看待中美關係恐會迷失方向。
外交政策的制定受各種因素制約。有時候,一起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件或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無論如何,都必須胸懷全局,明察秋毫,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過分悲觀和盲目樂觀皆不可取。
種種跡象表明,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與前任會有所不同,至少對抗程度不會那樣急吼吼。不過,中美關係的基調短期內難望雲開日出。美國各界不少人認為,以往的對華戰略已歸於失敗,磨刀霍霍慾置北京於死地而後快的大有人在。
儘管如此,拜登政府調整政策乃大勢所趨,包括會很快逆轉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並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和WHO,也會撤銷特朗普政府的一些單邊貿易行動。
世界銀行前國際貿易局局長、歐洲大學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伯納德·霍克曼認為,拜登政府應該「立即向WTO輸氧」,給恩戈齊·奧孔喬-伊韋阿拉接任WTO總幹事開綠燈,並盡快通過WTO仲裁機構新法官任命。同時,取消232國家安全條款中的所有措施,促進包括疫苗在內的貨物貿易,這將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這位教授之言可謂中肯。特朗普政府大打貿易戰,杯葛多邊平台,導致國際經貿關係緊張。平心而論,這種強硬政策雖令人側目,但客觀上為拜登接任準備了一份厚禮,至少增加了下一屆政府對外談判的砝碼,更易施壓其他國家作出讓步。
當然,寄望拜登上任伊始就在貿易問題上有大動作是不現實的,下屆政府對待貿易的態度受到內政制約。
目前,美國主流民意對簽訂新的貿易協定有抵制心態,甚至當時對TPP推崇備至的希拉蕊也開始轉持否定態度。即使未來幾天喬治亞州選舉後,民主黨有幸在參議院中佔微弱多數,拜登也沒有足夠的政治資本在貿易上忤逆民意。
事實上,熱衷打貿易戰不一定理智。
數據顯示,美國對鋼鋁產品加徵關稅後,鋼鐵生產就業僅增加了0.3%,而涉鋼產業崗位減少竟有0.7%之多。更為糟糕的是,鋼鐵生產增加的就業每個崗位花費了消費者8.17萬美元。雖然加徵關稅的理由是國家安全,實際上美國的鋼鐵僅27%來自進口,國防產業只佔鋼鐵消費的不到3%。
就對華貿易戰而言,特朗普政府同樣未達到預期目標。
有分析指,美中貿易赤字繼續增長,對華出口跌破第一階段協定確定的目標水準,智慧財產權和電子商務問題尚未解決。更為糟糕的是,要求中國確定購買美國產品量化目標只能是刺激中國政府不得不更大程度地干預經濟。
不容否認,中美貿易確實存在利益衝突,但也存在利益契合點,不能無限放大衝突面,忽略共同點。拜登政府在確定對華貿易政策上會有一個觀察、評估和選擇的過程。毋庸置疑,政治家的智慧是以建設性的態度解決彼此的關切,縮小分歧向前看,利國利民求雙贏。
曾在奧巴馬政府擔任國務院主管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的庫爾特·坎貝爾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國戰略研究部主任拉什·多希稱,「外部競爭者的到來常常推動美國變成最好的自己,能夠再次明智而審慎地處理問題。」
不管此言意慾何指,但至少提醒拜登政府要明智而審慎地處理問題。在對華經貿關係問題上,對新一屆美國政府而言,中歐投資協定的簽訂不無啟示意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