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沱生:中美應如何緩和緊張防止衝突與戰爭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美方先是提出了所謂競爭、合作、對抗的三分法,遭到中方反對後對第三條有所調整,提出「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並日益強調在堅持對華戰略競爭的同時建立護欄,保持與加強危機溝通,開展必要對話,避免雙方發生衝突與戰爭。
對此,中方應怎樣認識和作出怎樣的回應呢?
我認為,第一,拜登政府希望適當緩和對華關係、避免軍事衝突與戰爭的意願是真實的。美國有在冷戰中與蘇聯既競爭對抗又對話緩和的經歷。當前,面對中方對美方打壓的堅決鬥爭及中美關係對抗因素的急劇上升,拜登政府認為在堅持進行對華戰略競爭的同時避免與中國發生衝突戰爭符合美國總體與長遠利益。
第二,美方將建立護欄,建立與加強雙邊危機管理機制,作為避免中美衝突與戰爭的重要工具。在美蘇冷戰初期,兩國關係曾險象環生,三次柏林危機及頻繁的海上摩擦與突發事件使雙方發生直接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極大,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更使美蘇走到了核戰爭的邊緣。此後,美蘇開始建立包括熱線在內的各種危機管理機制,達成《美蘇防止海上事故協定》(INCSEA),舉行戰略穩定對話,逐步展開核軍控裁軍。直至冷戰結束,美蘇雙方始終未發生任何直接軍事衝突。美國在冷戰中的經歷使其在大國對抗中有很強的危機管理意識。
第三,拜登希望適當緩和美中關係與其戰略思維、執政風格及從政經驗有重要關係。拜登是典型的建制派領導人,他更看重價值觀、言辭、外交之戰,更重視同盟關係而非直接軍事對抗。拜登還對近年來美國國內出現的多種嚴重矛盾深有體會,認為開展對華戰略競爭首先要從修補、加強國內基礎做起。此外,拜登的執政團隊與拜登的安全戰略理念基本一致,能較為忠誠地執行其安全理念與政策。
第四,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希望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希望中美關係能有所穩定緩和。雖然美國的主要盟國已愈來愈向美傾斜,但它們從自身利益出發也仍希望保持一定的獨立性、自主性。然而,一旦中美爆發衝突與戰爭,選邊站和兩極對立世界的出現將無法避免。美國要維護其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不能不考慮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願望。
第五,美對華緩和政策存在尖銳的內在矛盾。美國既要堅持打壓中國、不斷挑起危機,又要建立護欄、避免衝突戰爭,這使美中緩和緊張關係困難重重,以致中方一直批評美方是說一套做一套。可以預見,未來中美關係即使有所緩和也將一波三折,難以在較短時期內出現較大的緩和與改善。
回顧歷史,美蘇冷戰自1947年爆發,1962年後兩國開始加強危機管理,並於60年代末啟動緩和進程。然而,美蘇緩和與緊張總是交替出現,直到冷戰末期,緩和才取得明顯進展(此後,蘇聯崩潰,但這並非由蘇美緩和所致,而主要由其長期積累的眾多深刻內部矛盾所造成)。
中美摩擦競爭加劇從奧巴馬總統第二任期開始至今已進入第12個年頭。中美能否及早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危機管理機制並同時開啟關係緩和的進程?我認為,這是可能的,值得雙方為之努力。
首先,中美關係並非美蘇爭霸的敵對關係,而且兩國經濟至今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遠不是當年美蘇經濟體系基本隔絕的狀況。其次,中美早在上世紀末就開始建立雙邊危機管理機制,並曾取得較大的進展。第三,中美可以認真吸取美蘇冷戰中的一些深刻經驗教訓。第四,面對氣候變化等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戰,中美兩國乘在一條船上,必須同舟共濟。當年的美蘇兩國絕無這麼大的共同利益。
當然,已經嚴重惡化的中美關係要在短期內實現緩和是難以做到的。當務之急是首先須把中美關係的「防護和安全網」(中方表述)或「防護欄」(美方表述)建立起來,使之對兩國規避危機和防止危機失控引發軍事衝突與戰爭發揮重大作用。否則,無論是在台海、南海還是朝鮮半島,無論是在網絡空間還是太空,一旦中美髮生軍事衝突,即使未走向戰爭,中美敵對、全面脫鈎及陷入冷戰的惡果也將接踵而至。此後,兩國要想緩和穩定關係將難上加難,並將付出成倍的代價。而如果爆發戰爭後果則更不堪設想。
為此,中方特彆強調中美雙方須遵守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認為這是雙方管控矛盾分歧、防止對抗衝突的關鍵。美國則強調須保持危機溝通機制與對話,特別是兩軍對話,強調遵守雙方制訂的海空行為準則,防止發生意外突發事件。我認為這兩者缺一不可,必須緊密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中美才可能避免衝突戰爭並啟動雙方關係緩和的歷史進程。
未來的中美關係將有三種可能的發展前景:
一是如果不能儘快把兩國關係的安全與防護網或護欄建立起來,中美將有爆發軍事衝突甚至戰爭的可能。這是雙方應全力避免的最壞前景。
二是如果兩國能開展並保持必要的對話與合作,加強危機管理機制建設與危機管理,雙方將可能避免衝突戰爭,並早日開啟緩和進程,通過10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逐步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競爭-合作關係。這是一種較好的發展前景。
三是經過更長時期的共同努力,協調合作重新成為兩國關係的主流,雙方開展良性競爭,中美形成合作-競爭關係,實現中方倡導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長遠目標。這是兩國關係的最佳發展前景,中美雙方應為之做出長期不懈的努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