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香港路在何方? 「四個判斷」立牌指路

2021-02-08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2-08 at 10.33.59 (1).jpeg

不尋常的2020年過去,經歷了香港國安法落地,經歷了新冠疫情對經濟民生的重創,經歷了回歸以來最有力的政治秩序整頓,香港未來何去何從,「一國兩制」前景如何,都是社會各界關心的課題。中聯辦日前首度舉辦了「雲酒會」,雖然沒有以往般冠蓋雲集,濟濟一堂,但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發表的題為《讓香港這個家變得更好》致辭,卻有不少重要信息值得認真閱讀。

駱惠寧在致辭中用了「四個判斷」去解答香港何去何從,未來將會有什麼變化的問題。一是「一國兩制」的方針不會變,且「一國」底線會更牢,「兩制」活力會更大;二是憲法、基本法賦予的各項權利不會變,且守護香港安寧的能力會更強、維護國家安全的成效會更好;三是大家習慣的生活方式不會變,且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步伐會加大、廣大市民的生活質量會提高;四是自由市場優勢和面向世界的格局不會變,且融入國家發展的空間會更大、參與國際競爭的底氣會更足。

駱惠寧的「四個判斷」其實是回應了幾個重要問題。包括經過2020年政治秩序的大力整頓,「一國兩制」是否正走向「一國一制」?駱惠寧的解答是否定的。恰恰相反,堅持「一國」底線,對於「港獨」、「分裂」、攬炒勢力的除惡務盡,對於「愛國者治港」原則的全面落實,為的就是要捍衛「一國兩制」,讓「一國兩制」可以繼續走落去。回歸24年的經驗教訓說明一個現實,中央對於「一國」底線愈放鬆,愈河井不犯,各種政治上的「魑魅魍魎」就會愈加有恃無恐的跳出來煽風點火,不斷挑戰「一國」底線,2019年的「黑暴」、「時革」就是最極端的例子。

相反,只要中央堅持「一國」底線,該出手時出手,該發聲時發聲,特區政府寸步不讓,讓別有用心者認清界線,讓心懷異志者望峰息心,「一國」底線愈牢,「兩制」活力就會愈大,未來的政制發展也必須在牢固的「一國」底線下推進。堅持「一國」底線,不但不是要將「一國兩制」變成「一國一制」,而是要令「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對香港對國家而言,「一國兩制」最符合各方利益,只有築牢底線,敢於出手,憲法、基本法賦予香港的各項權利和港人習慣的生活方式,才會得到更好的保障。相信經歷過「黑暴歲月」的香港人,都會明白這一重道理。

駱惠寧後兩個判斷講的民生和香港發展。這反映了中央對於香港民生經濟的重視。香港從來都不是一個政治城市,也不應該成為政治城市,中央重錘出擊撥亂反正,就是要令香港及早恢復法治秩序,從而集中精力解決各種經濟民生上的矛盾。習近平主席在聽取林鄭月娥述職報告時,特別關心香港的疫情狀況,反映中央對香港民生的關心。隨著止暴制亂工作的階段性完結,再加上反對派全體退出立法會,特區政府更要把握這段「黃金時間」加快各種經濟民生工作,這既是中央的期望,也是中央的要求。

香港未來發展在於能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但對於融入內地經濟,一些人仍然存在疑慮,擔心香港會被「大陸化」、被「淘空」。駱惠寧在講話中特意談到香港的國際地位問題,認為香港的自由市場優勢和面向世界的格局不會變,且融入國家發展的空間會更大、參與國際競爭的底氣會更足。其實,不論是粵港澳大灣區或是「雙循環」戰略,香港的角色和優勢都是對接國際和國內市場,發揮「雙接軌」作用,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只會更加發揮、彰顯自身的國際化優勢,而不是削弱,更不能是「大陸化」,一個「大陸化」的香港對國家有什麼用?

駱惠寧的「四個判斷」不僅概括了香港最新形勢的本質特點,更是中央對於香港現狀及政治形勢的重要判斷。在香港進入新的政治形勢之下,「四個判斷」正指明了香港的發展路向,為香港未來立牌指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