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反應慢唔科學冇互信 香港「加利仔」式防疫 有疫苗也不樂觀
作者:簡永哲
香港第四波疫情終見曙光,防疫措施陸續放寬,但至今累計確診已逾萬宗、近200人死亡,一年多以來防疫工作之差劣,在亞洲「數一數二」。相比之下,人口更稠密的澳門,僅40多宗個案且無人死亡;人口多香港約1,600萬的台灣,確診個案少於一千;新加坡捱過初期大爆發後,疫情也能保持平穩。歸根究底,香港防疫問題不單是某一、兩項措施失誤,而是政府整體反應慢、唔科學、冇互信,就好像前曼聯後衛「加利仔」被批評「跑得慢、唔夠快、冇速度」一樣,簡言之,就是不能令全港市民安心跟從政府指示抗疫。所謂「同心抗疫」,只是自欺欺人的口號。
綜觀世界各地抗疫成功的例子,大致可分為四類,首先是專制極權政府,全方位嚴格限制人身自由,可秒速隨時隨地封城甚至鎖國,例如北韓。平壤聲稱未有確診病例,孰真孰假無人知曉,但一有人確診可以做盡任何違反人權之事而無法律顧慮,要截斷傳播鏈確實不太難。第二是認受性高或民望高的政府,政策公開透明,例如台灣,快速封關之餘,再大規模生產口罩供當地市民自用,成為抗疫典範。
第三是人口少而人民服從性強的地區,例如澳門,僅69萬人口是優勢,但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1,000人,更與內地頻繁往,可極速達至零確診兼零死亡,政府果斷推出防疫措施而人民願意跟從,是一大關鍵。最後一類是地方大、人口少,保持社交距離易如反掌之地,例如新西蘭,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19人,配合政府及早封關,疫情早早受控。
明顯地,香港政府並不屬於上述任何一類。港府至今推出的很多防疫措施,其實世界各地政府同樣有做,問題是很多時也慢幾拍或只懂「腳痛醫腳」。去年2月初澳門已勒令暫停賭場開業15日,香港3月尾才開始全面禁止包括派對房間等娛樂場所營業,而澳門在3月20日賭場已重新營業。
去年尾英國出現變種病毒,港府比澳門更早禁止英國客機抵港,但其實當時變種病毒株已傳遍歐洲;反觀澳門,很快就宣布比香港更辣的措施,所有在入境前21天內曾經到過中國以外的中港台居民,全禁止進入澳門。
除此之外,港府防疫措施屢次被批評不以科學為依據。特首林鄭月娥去年3月,公開指4人限聚令「無咩科學基礎」,最新公布放寬食肆至4人一枱卻仍續限2人以上戶外聚集,亦被斥自相矛盾。封區方面,當初無標準可言,部分地區甚至在封鎖前9日都沒有確診個案,至後來當局才公布一些封區標準,解釋一番。種種事例可見,「抗疫以科學為本」只是說說罷了。
反應慢、唔科學已經令人頭痛,更大的問題是港府在反修例運動後,已經失去很多市民的信任,民調顯示,政府支持度一直處於低位,林鄭民望淨值最新是負52個百分點。即使是撐政府的市民,對政府朝令夕改的決定,也有不少怨言,例如早前年宵花市「彈弓手」,去年首度禁晚市堂食導致遍地開餐後又收回成命等等。當市民寧自求多福也不信政府,政府只懂越禁越多、越禁越嚴去限制市民自由,抗疫效果必然事倍功半。
港府要獲得市民信任,最基本是有錯要認,誠心道歉然後汲取教訓,加倍努力改善,而所有抗疫措施亦要一視同仁,開誠布公,否則安心出行或封區強檢,市民也不願配合。所以,如果政府一日不反思,不改變現行策略,疫情勢難斷尾,即使有疫苗,第五波疫情仍隨時可能出現。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