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和技術可控制填海成本 若公私合營可分擔風險
政府推動「明日大嶼」計劃,在大嶼山東邊填海建屋、發展商業和開拓其他用地。有學者表示填海效益巨大,單是賣地收益已經可觀,加上政府可以發行債券、融資或公私合營,分擔風險。
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兼任教授及院長資深顧問陳家強出席「團結卓爾論壇」時表示,過往的數據顯示,填海所得到的經濟效益很大。他指出,在「東大嶼」位置填海,重新作土地規劃,發展新的商業中心,連貫港島中環一帶,接通大嶼山機場,他預期新填海所得的土地有很大商業價值。
經濟效益大
他表示可以擔保,將來政府賣出填海所得土地和填海地帶來的經濟收益,一定可能抵償填海成本。他以機場三跑填海工程為例,發現成本比他想像中低,但就看到如果全用來建屋,所得的經濟效益龐大。陳家強亦指,機場三跑填海工程的成本控制亦值得參考,認為「明日大嶼」計劃借鑑的話,不擔心政府不夠資本發展項目。
另外他提到政府可以為填海計劃融資,而且有很多方法,例如發行債券、與私人企業合作等。陳家強舉例,政府可以與傳統伙伴港鐵合作,將一部分工程項目交由港鐵建設,再由港鐵發展和經營,分擔部分財政負擔。
在座談會上,華懋集團行政總裁蔡宏興表示,未來土地買賣未必是價高者得,建議將來填海地的賣地計劃,加入特定條款,要求能創造宜居環境,例如預留若干土地作為「上車盤」,或要以合理租金租予市民,達致經濟再分配,更公平的方向發展。
國家基建優勢可減成本
至於座談會的嘉賓主持,合和實業有限公司主席胡應湘就提到,中國樂於投放資源發展基建,在技術上有很大突破。他指廣州的虎門二橋,跨度比香港的青馬大橋大,但造價比青馬大橋便宜。他又以內地為香港興建的將軍澳跨灣洪橋,在內地工廠製造,經躉船運到香港,簡單安裝便完成工程,大讚效率無人能及。他認為中國的基建技術已超越歐洲和美國,在應用到填海及建設上,能助「明日大嶼」計劃有效控制成本,發揮更強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