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凱:緬甸政變與中國的損失

2021-03-22
亨凱
緬甸華裔學者
 
AAA

232 (3).jpg

3月14日,緬甸政變進入第42天,緬甸各地的反政變運動從大規模和平示威,已經轉變成規模較小,但具有一定的抵抗性質的示威。

仰光市西部的萊達雅工業區的局勢已經連續幾日升溫,軍民衝突越發激烈。當天下午軍警再使用暴力鎮壓,並造成50人左右死亡時,萊達雅工業區和臨近的瑞比達工業區,有大量中國工廠被一群不明來歷的暴徒襲擊和焚毀。據統計有32家中資工廠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另有至少一家台資企業和兩家日資企業也受牽累。

使館聲明引發負面效應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當天下午發佈聲明,批評這起打砸搶燒事件,並要求警方採取有效措施杜絕事件再次發生。然而這起聲明卻讓使館迎來更大一波的批評。

截至3月17日晚上7點20分,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官方面簿賬號發佈的這條聲明下,共有5.7萬條評論,全為負面;實際反中情緒更加廣大。有使館相關人員向筆者透露,緬甸警方對中方的要求反應並不積極。

雖然當本國公民的合法利益、財產與人身安全受到有意破壞,中國使館迅速做出回應與要求也是合情合理,但緬甸社會對使館的聲明反應如此激烈,原因有兩點:

一、中方對2月9日以來因政變而死的任何人都未曾表示同情(包括縱火事件當天的50多人死亡),惟當本國利益受到損害時才如此嚴厲譴責。二、中方將縱火事件的責任人定性為緬甸民眾,而且要求警方採取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發生。從民眾角度而言,都是站在政變軍警一側,且有污衊緬甸民眾的意思。

有規律遞進攻勢

緬甸自2月1日發生軍事政變以來,與中國有關的輿論就隨之而生。至萊達雅事件為止,依次發展是負面謠言出現;鼓吹破壞中緬油氣管道;威脅焚毀萊達雅工廠;萊達雅工廠被實際焚毀。這樣逐步推進形成的效果鏈條是:產生對華不滿情緒-鼓動對華報復-提出「具操作性」的報復行為-發生縱火事件。

首先是於2月3日始出現大量關於各種中國協助緬甸軍事政變的謠言。第二階段是於2月12日開始出現鼓吹破壞油氣管道的言論,並在3月6日開始出現許多如何破壞油氣管道的「技術貼」,民眾對破壞油氣管道的「熱情」,也在當天達到最高。

第三階段,3月12日出現了由兩名男子拉着寫有「萊達雅土地上只要有一個萊達雅人流血,就讓一家中國工廠化為灰燼,萊達雅人團結嗎」的橫幅的照片。

這幅照片因為被在英國成立的緬甸人權網絡(Burma Human Rights Network)創始人和執行總監覺溫(Kyaw Win),在推特發出而廣為人知和傳播。覺溫在第四階段即縱火事件後的第二天,否認自己是該橫幅內容的創作者,稱自己只是轉發內容。

中方一直關注這些輿論與行動背後,是否有某股勢力在操弄。某些中國學者認為是所謂「台獨」和「港獨」分子所為,更多的人則習慣性地將所有責任歸咎到「西方勢力」頭上,只有極少人意識到緬軍也有將自己和中國綁在一起,以及將部分壓力轉移到中方身上的需求。

然而,即便能夠發現幕後的黑手,依然是治標不治本。中方須要反思為何對它的負面言論,總是能贏得緬甸社會的信任。

中國面臨四種損失

有中國學者表示,緬甸這場政變將會使中國面臨四種損失:民心盡失、利益不保、地緣圍堵、國際形象及軟實力受損。

在民心方面,目前中國在緬甸面臨著四面不討好的局面。首先,緬甸全國民主聯盟(民盟)發言人在被軍方逮捕前,曾通過媒體向中國提出救援的請求,但因為中方中立的態度,已受到民盟新成立的議員代表委員會(CRPH)的抱怨和不滿;其次,緬甸社會經過謠言傳播,已經堅信中國支持緬甸軍方的陰謀論,對中國的負面情緒達到新高。

其三,緬甸軍方也從未信任中國。3月7日,曾傳出緬甸軍方僱傭以色列說客遊說美國的信息,軍方向以色列說客表示很不滿「民盟與中國關係過於密切」。其四,緬華社會也不討好。不僅緬甸本土社會對中國產生了誤會,一直以來與祖籍國有密切聯繫的緬華社會,也對中國產生了誤解,紛紛表示要與中國切斷關係。

在利益方面,中國在緬甸的各大投資項目將會面臨更大的困難。中國此前的重大投資項目密松水電項目,就是被自軍政府轉型而來的登盛政府,於2011年單方面宣布擱置至今;而中國此前與民盟政府簽署的「中緬經濟走廊」建設項目可能不保。即便軍政府願意尊重兩國的協議,但由於緬甸局勢在近幾年內難以穩定,且民眾對華的負面情緒進一步增加,各項中資項目或在短期內都將難以展開。

在地緣方面,我們看到以西方為首的各個集團,都紛紛表示了對緬甸軍方政變的不滿;而中國則一直迴避提出清晰的立場。這使得緬甸軍方也將注意力放到了與西方的關係,僱傭以色列說客一事正是絕佳證明。

近幾年緬甸軍方與俄羅斯來往相比中國更加密切,而俄羅斯在這次政變上雖然與中國持相似立場,但只須承受更小的壓力。毫無疑問,中國依然是對緬影響力最大的國家,如果中國自己選擇放棄使用這個影響力,則只能為自己在緬甸製造出地緣圍堵的局面。

在國際形象與軟實力方面,中國的損失有目共睹。中國通過在冠病疫情後期的優秀表現,正在重建的國際形象及軟實力,都將會因為緬甸的案例而再次受到污名化。

緬甸著名的歷史學家丹敏烏曾說:「緬甸是一塊中國的試驗田。中國要當世界領袖,緬甸問題繞不過去,世界都在看中國要怎麼辦。」

當然,我們也看到中國的外交政策在這次問題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如曾多次提出立即釋放翁山淑枝等被扣押人士的要求,並反覆提議應該在憲法與法律範圍內解決紛爭的建議,也促使聯合國發出對緬甸軍方暴力行徑的譴責。這些表現前所未有,甚至也曾鼓舞了緬甸民主派人士。但是,要想妥善處理緬甸問題,中國必須在對外思維作出根本性轉變。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不管是印度還是日本,抑或是東盟其他成員國,都只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會亦步亦趨,毫無保留地跟着美國的指揮棒走。

    張介嶺  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