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棉花大戰」警示中國需搶佔國際標準
包括H&M、Nike等一系列洋品牌,早前在中國陷入一場「棉花大戰」。事緣是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發稿宣稱新疆地區存在「強制勞動」等侵犯人權的現象,宣佈對所有新疆棉企無限期取消擔保認證。結果是H&M等洋品牌隨之靠邊站,宣稱不使用新疆棉花,而在內地遭到抵制。
在這個高度政治化的年代,這些事情的發生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首先,中國棉花事實上供不應求,西方品牌的所謂抵制其實沒有實質影響。以2020-2021年度計算,中國棉花年產量約595萬噸,當中新疆棉花佔了近9成有520萬噸。但中國對棉花的總需求量卻高達780萬噸,年度缺口約185萬噸。換言之,中國所生產的棉花連內銷都不夠用,西方勢力控制的標準協會所發起抵制對我國棉花銷量的影響並不大。
但「棉花大戰」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除了關鍵技術之外,中國還需要搶佔關鍵的標準制定。說來奇怪,瑞士本來不產棉花,但其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卻可以制定標準。相反,中國是全球紡織製造大國,也是最大的消費市場,為何中國人要按照別國制定的標準來生產和消費?這是值得中國人反思的問題。
這背後固然有歷史文化的原因,畢竟現代整個國際社會都是由西方制定標準的,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著中國市場日益擴大,未來的話語權一定想中國轉移,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爭拗不斷罷了。
中國過往的發展是粗放型的,只是著眼短期利益的追逐,這一點未來要調整。如果我們視「棉花大戰」只是一場短期的情緒宣洩,那意義不大。但如果我們由此看到自身缺陷,並著力修補,那意義就大得多。如果說晶片等核心科技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麼紡織這一類中國的優勢產業,好應該率先制定自身標準並推而廣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