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恩:抵制新疆棉花得不償失
新疆棉花事件針對新疆人權問題,掀起一連串政治風波。H&M、NIKE 和adidas 等超過 11 個國際服裝品牌抵制新疆棉花,而中國民眾亦發起罷買行動,反抵制相關品牌。國際服裝品牌受到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負面報導影響,甘願放棄中國成熟的市場,無疑是得不償失。
衝擊在華市場
政治凌駕貿易,衝擊國際服裝品牌在華的市場,經濟損失不可估量。2020至 2021 年,中國棉花生產量約為 595 萬噸,位居全球第 2,佔全球產量約24.4%,其中新疆棉花生產量達到 520 萬噸,是中國最大的產區,佔中國約87%。良好棉花發展協會擁有超過 1,800 個正式成員,包括國際知名的零售商、供應商、製造商和品牌等等,涉事品牌亦處於其中,當中新疆棉花佔涉事協會棉花供應的 20%。抵制新疆棉花很大程度上等於抵制中國棉花,當中涉及政治衝突。隨着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相比母國市場,國際服裝品牌更依賴中國的需求,因為中國是「快速成長的地區」。若國際服裝品牌於母國和中國市場之間,作出抵制新疆棉花的抉擇,將嚴重衝擊於中國的市場,喪失 14 億人口的市場,等於錯過流動性和消費力極強的成熟營商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轉移成本高昂
若國際服裝品牌撤出中國市場,無疑低估轉移企業及生產線的成本。良好棉花發展協會暫停在新疆發放「棉花許可證」,意味將更換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尋求他國棉花作為替代品,導致增加轉移成本,對有關產業及供應鏈中下游企業造成巨大影響,對賺取利潤增添變數,因為中國是製造業大國,背後供應鏈的每一環都可能有中國的影子。即使國際服裝品牌順利將供應鏈轉移至人力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國家,但亦可能難以複製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高生產量模式,最終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同時,撤離中國市場將引發製造業逃離潮,更導致產業結構失衡,影響國際市場,「嚴重破壞已經遭到新冠疫情衝擊的人權、經濟發展和合法供應鏈」,使疫情下的經濟復甦雪上加霜。
民族品牌崛起
國際服裝品牌抵制新疆棉花,但因中國內需強大,造就民族品牌的崛起,日後難以再度進軍中國市場。2020 至 2021 年度,中國棉花生產量約為 595 萬噸,但總需求量約為 780 萬噸,即有 185 萬噸缺口需要進口填補,中國亦積極拓展進口管道,加強與其他棉花生產國合作,穩定棉花供應鏈。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費國,生產的棉花尚且供不應求,證明存在龐大的內需市場,出現滿足「內循環」的經濟模式,「自產自銷」,不愁銷量。本來代言國際服裝品牌的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明星,亦紛紛「割席」,展現「愛國心」,包括楊冪、陳奕迅和彭于晏等等,可以預見中國品牌作為「替代品」,將會成為明星代言的新對象。2020 年,中國體育服飾市場佔有率分別為:NIKE:25.6%、adidas:17.4%、安踏:15.4%、李寧:6.7%、特步:4.7%。雖然國際體育品牌市場佔有率佔優,但「國潮趨勢」下,本土品牌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的「國潮風」,把握中國青年民族自豪的消費心理,提升「國潮產品」市場認可度的空間,最終受益的是中國「龍頭」品牌,即安踏、李寧和特步。在內需供應充足、愛國主義和明星效應的三重推動下,中國將衍生新一輪民族品牌的明星效應,配合本土流行文化盛行,促進中國內部的服裝業、與棉花有關的企業和品牌趁勢崛起,特別是高度集中的中國體育服飾將迎來市場的高峰,日後國際服裝品牌在中國成熟的市場「分一杯羹」,恐怕事倍功半。
國際服裝品牌抵制新疆棉花,掀起中國愛國主義的排外情緒,預計高度集中的民族品牌「龍頭」抬頭並逐漸取締,限制日後再度進入中國市場的空間。在損失長久以來的品牌支持者後,國際服裝品牌只能依靠外國熱潮帶來商機,一旦再次涉及政治風波,將再度迎來冰河時期,故不宜低估政治碰撞帶來的產業風險,喪失中國成熟的市場,否則只會得不償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