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谷針」又如何?

2021-05-04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5-04 at 11.05.50 (1).jpeg 

港府最近準備重啟與新加坡的「航空旅遊氣泡」,要求港人須完成接種兩劑疫苗最少14天後,才可乘搭專屬航班前往新加坡;與此同時,按「疫苗氣泡」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要求餐廳員工和食客須接種疫苗才可放寬每枱人數。新政立竿見影,預約及接種新冠疫苗的人數均上升,至5月1日,已有145.4萬人接種疫苗,其中93.6萬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約51.8萬人已接種第二劑疫苗。

但偏偏有些人抹黑為「谷針」,說政府要「跑數」。政治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指出,只有打針才能徹底解決問題,反問「咁又有咩問題呢?」聶局長質問得好!作為負責任的政府,眼看香港打針率低,而唯有大規模打疫苗才能走出水深火熱,難道又以「自由」之名佛系處理?如果說這樣是「谷針」,那「谷針」又如何?

眾所皆知,打疫苗是為己為人,為社會好。香港如果打疫苗的人數不到總人口的七成,達不到群體免疫,當疫情出現反復,就必須限聚,也無法與內地、澳門等其他地方通關,各行各業都會受到影響,減薪、裁員、失業不斷湧現,長此以往,坐吃山空,嚴重衝擊經濟活動和社會穩定,香港怎辦麼?

由於歐美疫情嚴重,民眾打疫苗熱情較高,遏制疫情效果顯著。英國迄今已有逾三千多萬民眾打了第一劑疫苗,佔成年人口約六成,而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已由1月初的5萬多人,跌至目前的兩千多人。紐約市民也有42%接種了第一劑,新增確診病例比3月下跌三成八,市長白思豪憧憬「7月1日將完全開放紐約市」。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以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的疫苗接種率與香港比較,憂心忡忡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將受影響。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撲疫苗,香港疫苗充裕,卻出於「等一等再算」或「政府叫我打,我就唔打」等心態,以致「針等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難道不應該大力催谷嗎?製造各種「誘因」,千方百計動員市民打疫苗,何錯之有?

回顧過去一年香港的抗疫,總有一些人製造似是而非的理由,想方設法唱反調。去年第三波疫情高燒不下,國家派員支持香港進行大規模核酸檢測,反對派也質疑內地以防疫為名,收集全民DNA,有黃色醫護甚至質疑「相關做法不符合本港法例和專業守則」、「內地醫護人員無法以英文溝通」。港府當時不敢大力催谷,而是強調「非強制」,結果只有178萬人參與,距離「全民檢測」的目標很遠。

毋庸諱言,特區政府一度也陷於所謂「自由」、「人權」迷思,前怕狼後怕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依靠限制社交距離,「甩漏」不斷。直至去年11月特首進京,副總理韓正當頭棒喝,港府才開始改變思維,嚴防境外輸入,仿效內地採取小區強制檢測等等,當時也惹來不少批評之聲,無非都是「違反人權」之類,但如果不是如此鐵腕,香港每日新增病例就不可能回歸低位。

「隔離,人權沒了;不隔離,人全沒了。」這是去年的慘痛教訓!接種疫苗就是保護生命,也是最大的人權保障。面對新冠肺炎大流行,特區政府終於不再執著於迂腐理念,不再聞反對腳軟,而是無懼流言,敢於「谷針」,有所作為,展現了負責任政府的姿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免針紙」的制度及法庭的判決是一回事,但另外一方面,我們純以「疫苗接種」為核心的防疫系統,又是否值得檢討呢?
    「疫苗通行證」的理念,是希望從側面鼓勵所有人接種。使不肯接種的人在社區內「寸步難行」。但既然疫苗只能防止重症率及死亡率,我們又應否大力推行「疫苗通行證」呢?

    寒柏  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