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眼花繚亂的《1921》

2021-07-12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7-12 at 16.39.16.jpeg

最近內地和香港的話題電影,莫過於百年黨慶的紅色大片《1921》。秉承了《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風格,《1921》也是全明星陣容,展現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後的系列故事。而且為了凸顯「一百年,正青春」,吸引年輕觀眾,出鏡的基本上都是年輕的偶像演員。

導演黃建新拍主旋律電影可謂駕輕就熟,《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亦是其大作。黃導顯然有很大野心,希望有所創新、突破,試圖再現那個動盪不安時代,年輕人為國家揮灑熱血的激情歲月,避免臉譜化,同時也盡量尊重歷史。

如果說《1921》有主角的話,那就是李達(黃軒主演)和他的新婚妻子王會悟(倪妮主演),而不是毛澤東,以他們為主綫展開敍事。南陳北李,相約創黨!但陳獨秀和李大釗並沒有到上海參加中共一大,而是由李達夫婦全程操辦。李達曾經留學日本,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1920年與陳獨秀、李漢俊等人組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

事實上,中共早期是知識分子政黨,出席一大的13人,有的是北大生,有的是海歸,有的是前清秀才,湖南農家出身的師範生毛澤東雖然社會運動經驗豐富,後來更成為中共領袖,但確實不是主角。中共一大期間,李達和北大生張國燾主導了會議進程,分別當選中央局宣傳主任和組織主任。影片尊重歷史,沒有作出矯飾。

電影運用的伏筆手法,不落俗套。譬如在中共一大討論環節,當各位代表都在強調發動工人力量時,毛澤東就提出能否依靠農民作為革命力量,為毛氏「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作了鋪墊。富家子周佛海食雪糕腹瀉,陳公博陪美嬌妻去外地,均未參加一大最後的會議,也為兩人後來背叛革命、淪為漢奸埋下伏筆。

荷蘭人馬林抵達上海,代表共產國際敦促、指導成立中國共產黨。李達、李漢俊跟馬林的第一次會面產生衝突,馬林居高臨下地索要黨的工作報告與計畫,要求中共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被李達斷然拒絕。提早由北京南下的張國燾後來會見馬林,作出妥協,被二李批評。張國燾則實話實說,沒有經費怎麼辦?二李無言。

這一細節也折射了中共與共產國際的恩怨情仇。沒有共產國際金援和理論支持,中共不可能搞革命;如果不是獨立走自己的路,走毛澤東倡導的「農村包圍城市」,擺脫共產國際「瞎指揮」,中國革命不可能成功。

與《建黨偉業》相比,《1921》試圖把中共成立放在國際視野中呈現,展現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聯動性。除了共產國際馬林這條線索,另一條線索則是日本共產黨曾派人到上海與馬林聯絡一事,據此而虛構了日本特務在上海追蹤一名日本共產黨人行蹤的情節。

但是,支綫太多,頗為凌亂。如果說馬林這條綫有必要的話,那麼日本那條線則完全沒有必要,本身與中共建黨基本沒有相關,造成了主綫重點不突出。而且為了增加諜戰戲分,安排了上海法租界對馬林跟蹤和調查的一場飛車追逐戲,似乎是為了展現緊張刺激氣氛而製造。1921年的上海馬路,也能這樣飆車,讓人大開眼界。

在紅色大片中「數星」,已成習慣。《1921》出場的人物太多,很多都是蜻蜓點水,有的只是一閃而過,還沒有記住臉孔就消失了。比如魏大勛扮演的蔣介石,股票行驚鴻一瞥,連話也沒有留一句。如此走馬燈籠,令人眼花繚亂。

即使是成年觀眾,如果不是對中共建黨那段歷史、那些人物有充分的掌握,可能也頭暈腦脹。年輕人真的看懂了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