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國際原油市場面臨雙向風險
7月1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的該聯盟聯合部長級監督委員會(JMMC)會議上,沙特和俄羅斯建議,在8月至12月間每個月增產原油40萬桶/天,並將減產協議到期時間從明年4月延長至12月。
然而,經過歷時數日的艱苦談判後,阿聯酋與沙特的分歧難以彌合,旗幟鮮明地反對將減產期限延長至明年底,原定於7月5日重新召開的第18次歐佩克+部長級會議也被取消,相關各方未能就增產問題達成共識,國際油價再度成為市場焦點。
針對沙特的提議,阿聯酋希望增加產量,但僅同意將現行限產協議執行至明年4月。如果讓阿聯酋接受協議延期,作為妥協條件,必須將石油基準產量從目前的316.8萬桶/天提高到380萬桶/天。
阿聯酋要求調高基準產量實際就是調低減產幅度,遭到了沙特方面的拒絕。沙特認為,新冠疫情尚未消退,在石油需求和經濟復蘇依然疲弱的情況下,增產石油應保持謹慎。如果滿足阿聯酋提高基準水準線調低減產量的要求,無異於同意其增產原油近70萬桶/天。
屆時,為平衡總增產幅度,其他成員國將不得不提高減產量補缺,這顯然不公平。更嚴重的是,它們甚至還會受利益誘惑效仿阿聯酋的做法。
短短數日,本輪歐佩克+會議已一延再延。如果沙特和阿聯酋遲遲達不成協議,那就意味著市場增產40至50萬桶的預期落空,歐佩克+將繼續維持現有產量水準,至少在8月份不會增產。
據美國CNBC新聞網提供的數據,受談判崩盤影響,7月5日,布倫特原油價格近三年首上77.09美元/桶,為2018年以來的最高水準;WTI原油價格76.36美元/桶,升至六年最高。毫不誇張地說,繼新冠疫情期間俄羅斯與沙特大打價格戰之後,阿聯酋和沙特爭執使歐佩克+再次陷入危機。
這次沙特對以往亦步亦趨的鄰國一意孤行十分不滿,堅稱不會為阿聯酋一個國家犧牲整體利益,暴露了歐佩克+成員國之間的矛盾遠比預想中的要大。
「歐佩克+」談判破裂後,受通脹壓力增大影響,華盛頓對國際油價走勢極為關切。7月6日,白宮發言人表示,「儘管美國不是談判當事方,但密切關注歐佩克+談判及其對疫情後全球經濟復蘇的影響。美國政府官員已與相關國家政府接觸,敦促達成妥協方案,使擬議的增產計畫得以推進」,這將「有利於價格適宜、穩定的能源供應」。
美方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目前,全球油品需求加速回暖已進入證實期,需求的恢復已超過供給端的增長。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22年底,全球石油需求將達到每日1.006億桶。
供應趨緊令多頭信心滿滿。隨著新冠疫情緩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重新開放,國際石油需求必逐步恢復。如果歐佩克+成員拒不各讓一步,在經濟反彈和原油產量沒有顯著增加的情況下,需求增長將導致油市收緊速度快於預期,油價重返100美元/桶絕非天方夜譚。
迄今為止,大部分投行均預測油價會繼續上漲。高盛預期,短期內油價有望觸及80美元/桶,而且需求回升可能使價格「遠高於」這個水準。
美國銀行則預計布倫特油價有望在明年夏季重回100美元/桶,這將是2014年以來首度重返三位數。
摩根士丹利預計,下半年全球每日石油需求將增加300萬桶,由於其他地區石油供應增長十分有限,即使歐佩克+達成了增產協定,石油市場仍很有可能供不應求,這將使下半年的油價維持在75美元至80美元之間。
早在6月份的月度報告中,國際能源署(IEA)就警告說,隨著需求的增加,世界需要更多的石油,明年可能達到新冠疫情前的水準。如果歐佩克等產油國不提高供應水準,原油價格可能很快達到100美元/桶。
國際油價居高不下,對消費者勢必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亦將拖累一些領域的經濟復蘇,尤其是對石油產業鏈延伸端企業的影響更為直接,相關生產商面臨成本增加的壓力。
有消息稱,卡達退出歐佩克後,阿聯酋也曾動過退群念頭。如果歐佩克+談判遲遲不能取得突破,沙特又繼續在外交上咄咄逼人,可能刺激該集團內部分歧繼續發酵,歐佩克+的凝聚力或進一步受到侵蝕,阿聯酋選擇退群不是沒有可能。屆時,產油國將自行決定產量,不再受任何減產限制,導致歐佩克這一壟斷聯盟名存實亡。
美國前能源部長布魯耶特警告,歐佩克+談判失敗後,油價可能輕易漲至每桶100美元或以上,但同樣也有可能價格崩跌。
這一判斷並非危言聳聽。全球原油供給結構集中,閒置產能充裕,供給彈性大於需求。有理由擔心,隨著原油供應量大幅增加,國際油價或出現暴跌,儘管目前看這只是小概率事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