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嶠:香港精英正在多向外移 面臨人才空倉青黃不接
8月1日,港府向約550萬名合資格市民發放第一期2,000元消費券,這筆錢應該怎麼花,全香港都陷入了熱烈討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希望消費券可以激活市場,拉動本地經濟。但這束消費陽光,並沒有普照到大量的新香港人,持工作簽證在港工作的外地人士、在香港工作的非本地畢業生和留學生並不符合消費券派發資格,有人好奇問,這群人不消費的嗎?稅又沒少交!很顯然,港府的歧視性政策,留不住人才。
這背後顯示出港府可能並不重視這些未取得永居身份的新香港人,這部分人是香港「人才引進政策」的對象、是就學香港後留下來工作的「香港人」。但如今,在疫情和港府帶歧視的氛圍之下,他們正選擇離開香港。與此同時,港府還在貼錢希望把香港本地的年輕人送去大灣區發展,加上正在形成的移民潮,香港的人才如今正在多向外移。
國際競爭主要是人才競爭,留不住人才的香港,還能有多大的競爭力?根據香港勞福局發表的《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2027年對學士學位或以 上人力需求上升31萬人,按供求差額推動,學士學位或以上勞動力共欠缺34,600 人。一方面是緊缺人才,另一方面,香港人才流失加速,香港人才空巢化嚴重。具體呈現出大量專業人才流失海外,港府貼錢送人才去內地,留不住內地來港人才這三個現象。
一,大量專業人才流失海外
2019年,香港一連串社會動蕩,讓不少人才都計劃離港到外地就業。那一年簽 的「無犯罪紀錄證明書」的數字為33,252 份,換言之,欲辦理移民及海外留 學的數字就有三萬多,較2017年及2018年高出逾4成。
到了今年,這股勢頭正在加劇,申請批核移民的」良民證」以及中小學流失學生的數目均超過1萬5千宗。同時,專業人才的流失在加劇,教育界的情況最為嚴重,許多校長反應,學校正面對嚴重的教師人才流失問題,特別是富經驗和具能力的中層管理人才;部分科目例如家政,或會因無法填補流失的專科老師而停止開設。還有校長表示,有新聘用的教師與學校簽訂合約後,臨時毀約賠錢也要離開。
醫護行業也是如此,早前有護士組織的調查指,逾50%的護士正考慮辦理移民海外,相信移民風氣會進一步加重香港本地的醫療壓力。
二,港府補貼送人才去「大灣區」
如果說,專業人才流失海外還是受到社會動蕩影響,難以控制,那送人才去大灣區就業就是港府自己主動的行為了。
2020年,特首林鄭月娥去年為鼓勵年輕人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高調推出2000個名額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截至目前有逾300人通過計劃入職,他們已經在今年7月前往內地。
這部分人,是持有2019年至2021年頒發的學士或以上學位的香港居民,港府要求提供就業崗位的企業則須以月薪不低於1.8萬元的目標聘請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到內地接受在職訓練。為此港府還貼了不少錢,為企業提供每名畢業生1萬元的資助,為期最長18個月。為了表示支持,廣東省政府也將為參加畢業生提供每月最多1,000元人民幣的生活補助。
有年輕人表示質疑:「難道香港不是大灣區7+2的一部分嗎?」還有人質疑,為什麼港府要貼錢把年輕人往外送?用香港納稅人的錢難道不會造成政策不公平嗎?這對香港年輕人在大灣區長遠發展是否有幫助呢?
但無論港府的目的是怎樣的,這種貼錢把人才往外送的,在全世界也少有。
三、留不住內地來港人才
另一方面,香港在吸納人才或挽留人才上也存在很大不足。明明香港的失業率在下降,經濟在好轉,前景也看得到,為什麼人才還是要走?
尤其是從內地來的人才,他們多數是來港讀書後選擇留下來工作,或透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或「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被稱為「港漂」。其實港府一直是想吸納這些人才畢業後留港工作,2001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曾蔭權更表明:「好驚他們(內地生)畢業後走了,我要確定栽培他們的資源不會浪費。」
但正如這次發放消費券,連以單程證來港的新移民都可以享受福利,港府在政策上的陽光卻沒有照到這群高學歷、高技術的青年,哪怕這些人才和其他人一起在塑造香港的未來。但是他們有時候如同「旁觀者」, 香港並沒有和他們紮根的利益有糾葛,例如買房要有額外15%的買家印花稅(BSD),派錢永遠輪不到等等。沒有糾葛,就意味着可以說走就走。
根據香港立法會研究報告,2003至2012年57,126名透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的人士中,最後只有7,033人取得永久居留權,比例為12%。2007至2019年以「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取得永久居留權的數目為752人。
有港媒推算,2016至2020年,平均每年有大約2,600人根據IANG(非本地畢業生留港/ 回港就業安排)安排獲得永久居留權,數字包括內地及其他地區人士。以2020年的3,117人來算,七年前的2013年,入境處發出27,927張學生簽證,最後非本地學生最終成功畢業並以IANG方式獲得永久居留權的比例僅約為11%。
沒有政策上的福利,香港生活成本又非常高昂,再加上港府對「港漂」的種種「不重視」,是他們最終望而卻步,選擇不留在香港的主要原因。
香港人才問題會愈演愈烈
國家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但創科中心必須要有「人才」的支持,香港需要加入全球白熱化的爭奪人才競賽當中。但如今看來,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卻每況愈下。
2018年5月實施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在2018年5月實施,旨在吸納世界各地的創科人才來港從事研發工作,首年名額定1000個,截至2020年2月,創新科技署只批准了321人。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隔壁的深圳,2019一年引進各類人才就達28.75萬人。2021年4月的數據更顯示,深圳市科技人才超200萬人,各類人才總量達600萬人,人才佔了深圳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雖然,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IMD)發佈的「2020年IMD世界人才競爭力報告」(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2020)中,香港人才位列全球第14位,排名是亞洲第二,僅次於排名第9的新加坡。但香港的「生活費用指數」高達125.2分,排名60。經濟學人智庫(EIU)日前發表的「2020年全球生活成本排名」發現,就算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經濟蕭條,但仍無改本港樓價、物價高企情況,香港蟬聯生活成本最高城市。IMD強調,香港生活成本高昂,毫不意外地成為阻礙人才來港發展的原因。
另一方面,香港人口老化嚴重,生育率下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香港曾達到生育高峰,1994年新生嬰兒人口達到71,646人。按照推算,三十年後的今天也應該迎來生育高峰,但近年香港新生嬰兒持續下跌,2020年新生嬰兒人口僅有41,958人。隨着出生人口減少,2020年政府統計數據顯示香港人口的臨時數字是747.4萬,比對2019年下跌0.6%,是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跌幅。
再加上人才的多向外移,香港的人才正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未來人才問題恐怕還會不斷顯露出來。
文章原刊於《碩鳴灼見》微信公眾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