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開星:如何因應「移民潮」對香港的衝擊

2023-07-17
魏開星
資深傳媒人
 
AAA

shutterstock_2015268710.jpg


新冠疫情之後,香港迎來了上世紀60年代「六七暴動」、80年代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1989年六四事件及香港回歸之後的又一次「移民潮」。此次「移民潮」與歷次最大的不同在於,有強大的外力在引導及配合。先是英國2021年1月31日起接受港人申請BNO(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居留簽證,並容許BNO護照持有人及近親申請到英國就業或留學;近日加拿大宣佈放寬為香港人移民當地而設的「救生艇計劃」,取消「Stream B」申請者的學歷要求,即申請者只要於當地工作一年後,就合資格申請永久居留。

英國利用BNO為港人赴英就業、就學及定居提供便利,表面上迎合部分港人對《港區國安法》的疑慮及對政治運動的恐懼;主觀上以港人的人力與資金來補充該國脫歐後勞動力及資本的短缺。同樣,加拿大移民部長弗雷澤(Sean Fraser)表示,撤銷學歷要求既讓加國歡迎更多香港人,又有助於具備工作經驗的港人填補加拿大的人力空缺。

針對港人新移民政策的效應

英國內政部官員曾估計,5年間會有25.8萬至32.2萬港人透過BNO移居英國。加拿大2021年推出的港人「救生艇」移民計劃,截至今年4月30日,有3122名香港人經該計劃,成功申請為加拿大永久居民,當中2358人經「Stream A」申請,即一直身在當地的畢業生;764人經「Stream B」申請永久居留。

統計數字顯示,2020至2022年,香港累計流失人口18.73萬人,按年分別減少9.38萬人、2.52萬人和6.83萬人。勞動人口減少,表現為多個行業出現大量空缺。港府2022年9月就業及空缺統計報告顯示,零售業空缺4995人,航空運輸業空缺3532人,金融服務空缺4468人,教育行業有高達7905人空缺。

香港移民人口中年齡大的、拖家帶口的一般經濟條件不錯,為所在國帶去外匯收益、金錢利益;年紀輕的,是受過教育的勞動力。這對於英國與加拿大而言,都稱得上「雪中送炭」。接下來,類似的國家如澳洲、新西蘭會否也衝着香港進一步放鬆移民政策?拭目以待!

港府「搶人才」政策的利弊

行政長官李家超政府上台後,為應對個別行業人手短缺,到英國號召在英讀書或工作的港人學醫子弟回來效力、引進內地醫護人員來港短期支援、計劃在建築等多個行業引入外勞;還推出一系列「搶人才」計劃,涵蓋招商引資、簽證計劃、稅收返還等方面。在人才引進方面,特區政府給予了更多優惠政策,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年度配額,為期2年;同時優化審批程式,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 過去一年年薪達港幣250萬元或以上,或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並在過去五年內累積三年或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士,可獲得為期兩年的在港通行證。 未符工作經驗要求,但最近5年內畢業的百強大學畢業生亦可獲發通行證,每年上限1萬人。政府的KPI指標是在2023年至2025年期間,通過各項輸入人才計劃,每年吸引至少3.5萬名人才,即3年吸引至少10.5萬名人才。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7月14日公佈,輸入人才計劃迄今接獲10萬宗申請,當局已成功批出6.1萬宗。

一方面是香港本地人才與資金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內地人才的補充。這種大規模人才與資金的大置換,堪稱「乾坤大挪移」,為香港開埠以來所僅見。有消息指,「高才通計劃」絕大多數申請人來自內地。特區政府目前的應對之策是以內地人才來填補本地人才的流失。該措施有利有弊。利在於,內地人才具有較強的國家意識、民族認同及愛國精神,他們的到來有利於帶動香港的人心回歸,也有利於香港與內地融合,有利於抑制本土思潮及「港獨」勢力,也有利於加深認識「一國」的重要性;弊在於,雖然內地每年大學畢業生超過千萬人,人才結構多元化能夠滿足香港各行各業的人才缺口;但是內地畢業生教育背景過於趨同,長期而言對香港多元社會發展不利,也無助於香港保持國際化城市的優勢。儘管通過「高才通計劃」5年引進的人才不過10多萬人,然而高端人才屬於精英階層,其示範效應非同小可。

金融人才出走難以補救?

香港金融業內人士憂慮,高質素人才的流失令整體經濟競爭能力大受打擊。內地人才無法完全填補,因為這對於工作經驗、國際視野,以及高水準英語能力有具體的要求;甚至擔心本港金融業專業判斷的基礎會弱化。因為,過去兩年離開的港人當中,20-24歲、35-39歲以及55-59歲這三個年齡組別合共約有16萬人,佔比超過八成。這些均是掌握金融知識的黃金年齡組別。專家的擔憂不無道理,不過,就金融行業而言,斷言內地人才無法完全填補未免有失偏頗。據筆者瞭解,目前在本港的金融行業中,來自內地的「海歸」及內地生不在少數,中資金融機構不用說了,就是外資中的內地大學畢業生並不罕見,其中位居中高管理層的也非鳳毛麟角。比如,香港交易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就是這樣的「海歸」。何況,作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加上內地企業佔香港交易所一半以上的上市數量及七成以上的總市值等等,香港金融界更需要瞭解內地政治、經濟及金融行業的人才加盟,以強化兩地的金融合作,以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資金的流失更是「痛點」

就財經面而言,在人才流失之外,資金的出走更是「痛點」。美國銀行估算,從2021到2026年,會有32萬港人移民到英國,資金流出總額預料達到5,880億港元。有人甚至推算,移居英國的30多萬港人所帶走的貨幣供應將高達5萬億港元。當然,這只是推算,還不包括移民加拿大、澳洲、美國等地的港人。

應該說,港人移民連帶資金出走,其數量不會是小數目;重點是這部分資金很難靠內地來彌補。人民幣資本帳下還沒開放自由兌換,內地資金流出合法管道有限,基本上僅限於購買保險、移民香港及通過滬港通、深港通投資香港股市等途徑。這一兩年,美元大幅加息,令到資金回流美國,香港金融市場上的外資明顯見少。這點從港股的交易量萎縮可見一斑。

外資減少來港,移民又帶走資金,這對香港的金融中心構成挑戰。

因應「移民潮」的對策建議

「移民潮」對香港的負面效應可概括為:人才走了,不利於「國際創科中心」的建設;資金帶走,不利於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穩固。對此,政府應不斷完善相關對策,加以因應。

一是「搶人才」要面向全球。內地青年人失業率達20%,每年大學生畢業達千萬人,香港只要吸引到1%,就會有10萬人之眾。但是,為保持香港國際化都市的特色,吸引人才不能單靠內地,要面向全球。在全球招聘中,除了內地赴外國留學來港工作外,如何吸引外國年輕專才來港工作更應該重視。

二是為人才建構良好氣氛最為關鍵。吸引人才除了提供各種優越條件外,宜居環境、教育配套也缺一不可;同時,為海外、內地的大學生提供優良的創業氛圍最為重要。香港要建設「國際創科中心」一方面需要創科人才加盟,另一方面創科人才要看你的創業條件。因各地都在「搶人才」。同時,引進國際大公司進駐本地,將一舉多得。因大公司自帶吸引人才的「光環」。

三是在不損害自由經濟的前提下,竭力遏制資金外流。比如,因移民是否可提前提取強積金的爭議,政府財經部門應該堅持不鬆口。否則,資金流失除了移民者身邊的現金及物業、有價證券套現之外,還加上強積金(僱主及僱員兩部分),對香港的資金流失來說是百上加斤。

四是香港應避免因中美關係緊張而令西方國家資金望而卻步。也就是說,在「一國」之下,香港應在保持「兩制」的優勢上下功夫,令香港繼續成為世界營商的理想之地;政府要在維護法治獨立性及自由市場經濟等特色領域,不遺餘力,使得外資持續有信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政府能不能考慮給予積極服務夜經濟的商場商戶,一定的獎勵,例如旅遊或者購物優惠。提振夜經濟,既要全民參與,也應該給予全民適當的鼓勵才對。這一點,值得財政司考慮,最好在財政預算案予以回饋。

    沙千山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