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香港如何才能打開引進人才的大門?

2023-08-14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shutterstock_127439240.jpg

今年香港關於人才引進方面着實邁出一步,但當步伐邁出後,社會出現兩種對立聲音。於商界一方,認為引進人才的效率慢,還需要向政府申請,過程繁瑣顯得被動;反之,勞方則認為應該保護本地人的利益,反對引進人才。實際上香港當下人口老化,引進人才充實香港人才庫,用以提升香港城市的競爭力是必然,但問題是如何才能真正打開引進人才的大門?歸根到底,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回到身份認定的問題上面。

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地區城市,本質上與其他內地城市有甚麼區別呢?最大的區別就是香港身份證與內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是不一樣的,這是一個很大的根本差別。

首先,內地一線城市北上廣深與很多三四線城市或者鄉鎮城市的消費水平、收入水平,特別是樓價水平的差距是很大的。尤其樓價方面,這些城市甚至是西南縣城的十幾二十倍以上,遠超香港和內地一線城市的樓價差距。

在改革開放的前幾十年,這些一線城市關於外來人的身份認定是有區分的,他們把工作權利和福利權利分開看待。即是只要有中國身份證的居民,都能去這些一線城市工作,畢竟你來打工是為城市作貢獻,包括納稅等,所以沒有道理不歡迎這些外來人口。不過人雖然過去工作了,卻不能享受當地居民所享有的福利,因為你沒有戶口。在過去很多年,一線城市的「農民工」,後稱「外來務工人員」,都在埋怨自己只有納稅的份卻沒有享受福利。

但相反,香港身份證是把工作權利和福利權利捆綁一起的,也就是說先拿到了香港身份證才能工作,但拿到以後也同時享受香港市民的各種福利,包括領綜援、申請公屋等等,這種工作與福利合二為一的政策,是香港引進內地人才方面最大的罩門所在。

工作權利和福利權利捆綁的結果是:當引進人才的大門開大了,個個都為拿我們的福利而來怎麼辦?豈不是還要花錢養一部分新香港人,這筆帳一算屬實吃虧;但若引進人才的大門開小了,整個經濟體所需的人才肯定不夠,也會窒礙香港的發展。怎麼辦呢?兩難,所以香港這麼做其實是很蠢的。

shutterstock_706188994.jpg

甚麼才是聰明的做法?可參考內地把兩個權利分開對待,比如持有內地身份證的人也可以來港工作,但是他們不能拿香港市民的社會福利,除非他們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制定一個納稅期限等,因為有納稅說明不是低收入的群體,不需要政府花錢去養他們,之後才能享受香港市民的社會福利。

但話說回來,最近幾年內地的一線城市愈來愈積極處理外來人的落戶,而且門檻也愈來愈寬鬆,甚至就算沒有「落戶」的外來人,只要辦了當地的居住證,享受的福利也愈來愈多了,包括支持異地就醫就可以在當地醫院享受醫保服務等,這離不開人才競爭愈來愈激烈的背景。這是繼當初把工作權利和福利權利區隔對待之後,隨着社會發展而制定的人口政策轉變。

我一直支持開放所有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的人,都可以在香港打工,這不是步伐太快,而是已經太慢了,相比內地的一線城市而言,我們已經慢了幾十年。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移民潮」對香港的負面效應可概括為:人才走了,不利於「國際創科中心」的建設;資金帶走,不利於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穩固。對此,政府應不斷完善相關對策,加以因應。

    魏開星  202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