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疫情下半場,中國是時候研究如何「與病毒共存」
世界疫情進入下半場,各國的抗疫主戰場都從邊境控制、社交距離、隔離措施,轉向普及疫苗。歐美國家現已在強勢推動接種後逐步恢復往來,經濟亦開始復蘇。
上半場中,中國靠超強的社會統籌動員能力,抗疫表現在世界「獨一檔」,實現了長期內部清零,經濟活動恢復迅猛。不過,下半場形勢有變。如果說之前中國與其他國家之所以走上不同的抗疫道路是國家能力和制度的區別,那現在就是戰略選擇的不同。
以英國為例,英國已有6成人接種兩針疫苗。據天空新聞台(Sky News)報導,雖然英國近期的確診人數回升,與1月時相近,但住院率只是當時的一半,死亡人數下降90%。說明雖然變種病毒依然不可避免的在傳播,但其危險性在全民普遍接種疫苗後已有所降低。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最近的一篇微博上也談到了同樣話題。作為上海疫情防控的軍師,他舉英國和以色列的數據為例,兩國最近解封,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回升,但病死率從去年最高的18%,降至最近一周的0.1%,已接近流感的水平。
此趨勢尚需更長周期觀察,但如果可以確認在免疫屏障下,新冠病毒已弱化到與流感等量齊觀的水平,那就應當考慮如何與「與病毒共存」。這種共存,當然不是「躺平」的共存,而是在有預防性保障的基礎上實現對病毒的控制。
這是客觀規律下的唯一選擇,也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與恢復社會生活、經濟活動、國際交往的平衡之道。畢竟病毒無孔不入,人不可能萬無一失,社會不可能無限為疫情暫停。中國在前疫苗時期有效的封堵了疫情,已經做到不能再好了,但每次為「清零」付出的沉重社會成本也需要考慮。
這是張從學者的角度提出下一階段可能的方案。由於偏離國內主流的「清零論」,反對意見眾多。真理越辯越明,爭論本是好事。但近期卻有人急切的給他扣上「政治錯誤」的帽子,似乎要靠「路線鬥爭」把張「消滅」,值得警惕。
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衛生經濟學會總顧問、前衛生部部長高強。他在人民日報旗下的《健康時報》發表文章怒斥張的思想。但通篇看不到論證和數據,只有幾條經不起推敲的道理。
「『與病毒共存』是英、美等國政治制度缺陷導致的防疫決策失誤。」他首先把「共存派」貼上了英、美、西方勢力或價值觀的標籤。然而,張說的「與病毒共存」並不是英、美那种放棄控制的共存。他說的只是一個客觀狀態,是世界共同面對的事實。難道連事實都要分是英、美的,還是中國的?
這也難怪,張文宏上一次被罵也只是說了一句「喝牛奶吃雞蛋營養好,不要喝粥」,就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這次已經很仁慈了。
高強在文章裡還有一點謬誤:人和病毒是「有你無我、你死我活」的關係。不是人類消滅病毒,就是人類被病毒吞噬。但現實正相反,流感病毒一直存在,水痘病毒一直存在,禽流感,甲乙肝,愛滋病病毒都一直存在,他們真的把人類吞噬了嗎?人類只不過用了各種方法控制了它們的影響,這次可能人類也要被迫做同樣的事,所以應該找到最好的辦法。
高強的觀點在網絡上支持度非常高,大有「有你無我、你死我活」的趨勢,筆者理解是網友對生命安全的關注。但形勢不等人,「互扔泥巴」帶節奏不解決任何問題,不如平心靜氣的坐下來擺數據,做推演,甚至組織社會大討論,制定方案。至少當需要「共存」的那一天到來時國家有的是對策,而不是滿地的帽子和無知的群眾。畢竟疫情到了下半場,是時候研究如何與病毒共存這個話題了。此話題不是無中生有,至少不應成為「政治不正確」的禁忌。
最後,分享最近的兩條消息。
先說好消息吧,以色列醫療團隊研發的抗新冠肺炎特效藥二期臨床實驗取得成功,參與實驗的重症患者90%以上在5天內治癒出院。同時中國國葯集團的研發團隊也發現了針對德爾塔變異株有效的單克隆抗體,這意味着對抗該變種有望迎來特效藥。
這無疑會使社會面對「共存」有更多的底氣。
再說壞消息。印度著名的塔塔集團啟動了芯片製造業務,他們看準的不止是全球芯片短缺的商機,也有疫情後供應鏈重組帶來的機遇。大規模的重組現在還沒有出現,中國依然是整個國際產業鏈的核心,但如果中國與世界一直隔絕,包括印度在內的競爭者將憑空搶走很多生意。
國家領導層對此不可不察,在制定策略時無疑會有額外的考慮。
筆者絕不鼓吹「共存論」,亦支持抗疫上半場國家的壯舉。只希望社會各界實事求是,不要將專業討論政治化,客觀理性討論各種可能性,最終得出最符合社會利益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