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喀布爾時刻」不是「西貢時刻」

2021-08-19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8-19 at 13.23.10.jpegWhatsApp Image 2021-08-19 at 13.23.10.jpeg

近來,美國從阿富汗慌亂撤軍、撤僑,被稱重演發生在1975年4月29至30日的「西貢時刻」。

布林肯慎重反駁,稱日前發生在喀布爾機場混亂的一幕並非「西貢時刻」。

「西貢時刻」和「喀布爾時刻」的相似之處在於它們都發生在美國利用軍事力量,根據美國意識形態在發展中國家扶持一個親西方政權。

雖然培養了一個親美、依賴救濟和貪腐生存的精英集團,那個政權卻完全失去了國內廣大民衆的支持。美國撤軍,當地的舊軍隊迅速潰敗,舊政權瓦解,親美精英作鳥獸散。

相隔近50年的兩次撤軍

然而,「喀布爾時刻」的背景顯然不同於「西貢時刻」。

在遭遇「911」恐襲後,美國出兵阿富汗是爲了反恐,也擊斃了恐怖主義的頭目。

在阿富汗,美軍的死傷遠也較在越南少。美國人主要不是被打跑的,而是自主撤退的。

宏觀來看,「西貢時刻」前的1974年,美國GDP爲1.55萬億美元,全球佔比28.9%。

當年,前蘇聯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當時官方匯價折算,它的GDP爲6165.3億美元,僅約爲美國的4成。

那時,中國GDP才只有1441.8億美元,全球佔比約2.7%。

美軍撤出越南後,舊南越政權迅速瓦解。事件至今,世界卻發生了兩起重大的歷史事件:一是前蘇聯在「新思維」衝擊下解體。

二是中國崛起。越戰後的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在和平競賽中勝出。以購買力計算,中國現在的GDP已超越美國。以官方匯價計算,中國GDP在2030年前後也可能與美國相若。

1974年.美國聯邦債務與名義GDP的比例約爲32%;現在則增加了近100%,約爲133%。近來美國會通過被政客視爲針對中國的創新和競爭、基建等法案,更進一步縮小了未來美國改善財政的可能。

與半個世紀前相比,美國資産價格增幅遠大於實體經濟,美國爆發金融危機的頻率增加。

種族矛盾、黨爭一直困擾著美國。越戰期間,反戰運動觸發了美國社會的分化。而今天,貧富差異更嚴重撕裂美國。

回不到從前的世界

美國入侵阿富汗,召喚了它的一些盟國軍隊到了阿國。

拜登上台伊始就說「美國回來了」,而且要「領導世界」。

這次美軍事前卻沒有把撤軍的進度和規模與盟國協商。按美國傳統,說時遲那時快,它的撤軍就撤得就像大潰敗一樣。

更由於親美政權迅速瓦解,西方國家人員不得不匆匆離開阿富汗。

除已知澳大利亞軍隊涉嫌在阿富汗犯下殺戮戰俘和平民等戰爭罪行外,許多西方國家的許多外交人員和其他公民本來大可不必那麽匆忙地離開喀布爾。

拜登政府似乎想彌補事件給盟國留下的不良印象,經與英國首相約翰遜協商,準備召開「G7」視頻峰會,商議阿富汗局勢。

然而,「喀布爾時刻」對美國的負面影響短期內不易抹去。由美國牽頭,西方主宰世界的局面受到衝擊。

即使美國未來可能在喀布爾機場留下一些美軍,魯莽的決定仍會付出代價。美國對西亞的話語權會隨這次事件明顯減弱。

雖然事件不足以顯示美國霸權主義的衰落,卻折射出美國是否有領導世界的意志和能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