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制度化!

2021-08-24
鄧飛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8-24 at 09.41.00.jpeg

昨日,中央人民政府相關官員來到香港特區,進行十四五規劃宣講會。在同一場合,中聯辦駱惠寧主任也就此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香港特區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如果說認清了融入大局的意義﹐那麼真正開啟融入大局的具體工作﹐就應該從積極參與十四五規劃開始,而且這種參與和融入工作,不應該是一次性的,而是應該建立恆常制度,將其徹底制度化。

首先﹐要打破那種害怕「被規劃」和「被融入內地體制」的心魔。幾乎從香港開埠以來﹐香港一直都是一個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體系﹐政府對經濟運作別說規劃﹐連干預都是「積極不干預」。香港過往的繁榮﹐完全是建立在幾乎絕對自由的市場運作機制之上。實際上是不是如此﹐是另一回事﹐但包括政府官員在內的許多香港人對本地經濟發展史的認知是這樣想的。這種幾乎偏執而又對自由經濟體系充滿優越感的心理﹐不僅造成了回歸以來特區政府不少高官對於融入國家發展心存抵觸﹐而且實際上也造成他們就算想融合﹐也不知道從政策制定和行政技術上應該如何推動融合﹑配合融合。有一個笑話流傳很久﹐就是當內地發改委的官員與特區政府官員商量規劃大計時﹐內地官員是非常宏觀地聚焦於發展什麼核心產業﹑如何進行區域差異化發展同時又相互配合等等﹐但特區官員則完全糾結在兩地通關程序與文件等細枝末節上。倒不是說細節不重要﹐但在討論細節之前﹐首先必須有實實在在推動融合和發展的宏觀格局﹐那麼才談得上在細節上加以配合落實。而不是變成從心理上已經先驗地抵觸「被規劃」﹐不止把規劃大計視為有違積極不干預之「金科玉律」﹐甚至潛意識上把抵制﹑怠慢規劃大計作為維持兩地隔閡的「防火牆」﹗那就什麼都做不成了。中央領導人﹑經濟主管部門領導和學者們一再苦口婆心地強調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性﹐就是幫助特區官員和社會各界明白這個道理。故此﹐打破心魔是第一要務。

其次﹐要熟悉國家五年規劃這種指導調控國民經濟的政策工具﹐從而才能有效加以配合。當從道理上﹑意義上明白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性之後﹐接下來當然是要具體落實了。實事求是地說﹐在兩制之下﹐兩地官員和行政體制對於如何引導調控經濟發展﹐可謂大異其趣。香港特區政府在這方面工作的政策和制度工具﹐當然沒有內地政府體制那麼強大和經驗豐富﹐主要還是在財政司長辦公室之下推動。除了更多屬於規管角色而非推動發展的政策局之外﹐主要就是帶有招商引資功能的投資推廣署﹐以及負責推廣香港貿易「走出去」的公營機構貿易發展局等。筆者倒不是說一定要成立新的部門負責配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五年規劃﹐但至少要從財政司長辦公室的層面成立一個能直接對口國家發展及改革委員會的部門﹐向財政司長負責﹐而不是由財政司長兼管(從而忙不過來)。從配合國家五年規劃的實踐過程中﹐去了解和學習這項重大的國家政策工具﹐從而提升融入大局的決策效率和實際效果。正如內地各省市地方政府都有分管經濟的副省長副市長﹐但同時也有對其負責的省市級發改委主管相關規劃工作。

最後﹐要落實解決融合過程中如何把兩制隔閡﹐轉變為兩制之利的實際問題。眾所週知﹐兩制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如何把這些本來可能造成兩地融合之制度障礙﹐轉變成發揮兩制之利﹐這可以說是決定融入國家大局的最為基本之課題。民間和學術界的研究可謂不少﹐但特區政府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研究卻不得而知﹐尤其是在取消了中央政策組之後。有評論總結﹐兩制融合的制度差異主要有六個方面﹕法律服務﹑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投資貿易服務便利化﹑技術移民和工作生活便利化。其實簡單而言﹐就是內地和香港兩地之間在人員流通﹑資金流通﹑各類專業服務相互認證﹐以及在生活方面能夠打破隔閡﹐同時又保持和發揮一國兩制之利。特區政府對此已有腹稿了嗎﹖

今日的發展大潮﹐可謂一日千里﹐機會轉瞬即逝。如果再錯過了這個發展機遇,一轉眼﹐回歸二十五週年都快來臨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