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香港「慢進」的三個根源
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來港宣講,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宣講會上的金句被廣為傳頌:「市場經濟,競爭激烈,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唯有做好今天,才能贏得明天。」香港為何慢?如何才能讓香港快起來?這是需要進一步拷問的問題。
其實從2017年起,吳桐山已經多次新聞談論「香港速度」(出名慢)的問題,也分析過當中的幾點原因。既然現在國家要求快起來了,那我們不妨一起思考一下。
首先,缺乏有效的問責制度。第一任特首董建華上台可以想搞高官問責制,但觀乎香港的特區政府,大家覺得有問責這回事嗎?無論是經濟、房屋、教育,還是防疫這些政策,哪個官員會因為做得不好而被問責下台的?內地倒是三不五時聽說誰誰被問責下台,香港,近乎沒有。哪怕是前年黑暴搞到亂糟糟,當時的保安局局長、警務處處長也退休軟著陸了。因此,特區官場都是一種「無驚無險、又到六點」的平安落班文化,因為無問責之故也。
其實權力上,特首對司局長、局長對下屬可以問責,但可以做不代表會做。既然大家都是公務員團隊出生,最好大家「圍威喂」就最好,何必相煎何太急呢?香港是一個小池塘,很容易形成壟斷,一味保護既得利益。你看市場如此,官場也如此。回歸前的官場之所以不如此,因為那時候是「英人治港」,英國人沒有必要和你「圍威喂」。將管治完全交給這群原來在英國人治下聽命的人,必定是有問題的。
其次是文化制度上的問題。祖國內地過去幾十年快速發展,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都越來越大,更不要說一國之內的香港了。因此對於香港商場、官場的既得利益者而言,深知發展、變化的結果就是內地對港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自己被排擠,因為他們恨不得發展、變化越慢越好,因為變化的空間必然是自己的位置越來越小,慢就是最好的防守。雖然中央為香港推出不少北上發展的措施,港人也可以北上大展拳腳嘛。說是這麼說,但香港很多既得利益者早就富了多代,失去了狼性,自己知自己事,怎麼到內地的叢林法則競爭。另外就是骨子裡那種英國沒落貴族的自傲感,本來就不打算北上競爭。因此,這群人文化上就是要畫地為牢。
再次是老齡化問題。我早就對比過,香港有著可能是全中國最年長的官員團隊,內地很多省市的高官,40多歲的比比皆是,相反香港個個都要60開外。無論你的文化水平和智商有多高,老就會守舊,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慢,極少人是例外。總有人埋怨深圳為何比香港快這麼多,你看看深圳無論企業還是政府,掌握話語權的都是三四十歲的人,香港卻是五六十歲,這不是很清晰的答案嗎?
不過話說回來,要讓香港快起來,大家都有這個願望。就如「愛國者治港」一樣,是一個目標,但目標不會自動達成。不是你說了,大家就會自動自覺變成「愛國者」的。要令香港快起來都一樣,老爺車不是你喊兩聲「加油」它就能快起來。我也只是擺出深層次的問題,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小修小補沒有意義,必須動大手術才能改變。暫時我看到的是提出良好的目標願望,但如何達成?如何改裝、拆裝?誰執行?我不知道。如果制度不變、人不變,文化更不會一時三刻自己變,我想不明白為什麼會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