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立:香港有條件發展成中西文化交流中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九文化區網站圖片)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承擔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對外文化影響力的重要任務。
香港長期以來就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最佳土壤,在頻繁的交流互鑒中,不僅逐步造就了眾多國際知名的文化交流平台,而且自身有深厚的文化藝術感染力、豐沛的文化藝術創造力、廣泛的文化藝術輻射力。
沒有人會否認香港是一個結合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的社會。香港位處中國南部邊陲,歷來與中國內地緊密相連,並形成一種較開放和流動的文化形態。香港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一部分,由於地理因素及本身具有強烈的海洋文化(中西文化交匯點)特質。嶺南文化主要以屬於珠江系文化的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為主體。在近代,嶺南得風氣之先,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種文化思潮交錯而織成絢麗多彩的畫面。多元文化使新、舊、快、慢、中、西、土、洋等文化元素在香港並存,華洋混雜、中西融合、盡顯優勢。
香港構成了中西薈萃、多元文化的面貌。不同國籍的人士和諧共處,互相尊重。所有宗教、種族的傳統和習俗都能相互包容,文化活動豐富多姿,國際和本地超級巨星和業餘表演精英的精彩演出,絡繹不絕。香港的傳統習俗、生活文化、特色文化、曲藝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美食文化,節慶文化,充滿生命力的生活文化,讓人體驗中西薈萃、古今交融的味道。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飛的經濟與嶺南風格的粵語文化、粵式生活方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香港文化的現代階段。多年來,香港從電影、電視、動漫,到音樂、出版、廣告、藝術設計等,都有不俗的發展成就,並深度融入了世界文化體系。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香港藝術節、 Art Central、中國戲曲節、香港國際電影節、法國五月藝術節等年度盛事,讓香港成為亞洲藝術重鎮。香港至今已與20個國家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康文署近年分別與巴黎蓬皮杜中心、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等機構合辦大型展覽。
香港曾擁有一批有著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大家,也曾湧現過一批有著廣泛傳播力的經典作品。饒宗頤的學術研究,金庸的武俠小說,王家衛的電影,顧嘉煇、羅大佑膾炙人口的歌曲,黃霑的詞曲文采,劉以鬯的小說,將中華韻味展現給世界。特別是80年代香港粵語電影再起風雲,更稱雄於廣東、台灣、韓國、日本、東南亞、歐美澳紐華人社群,成就斐然。
「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蘊含著國家的期望和苦心,這也是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一步。香港在文化方面其實有不少可以內引外聯的特色,能夠吸引全世界各國表演藝術的精英來到香港發展,帶動貿易,旅遊,教育,金融,休閒和高質素發展,提升格局和視野。
西九文化區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文化建設項目,將成為香港的文化新地標。即將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M+博物館,與擴建後已重新開放的香港藝術館,將形成一個難得的博物館群。但目前的西九文化區是英美西方主導,缺乏香港自身的特色,這個情況在M+視覺文化博物館尤其明顯。要大幅改革西九文化區,要它回到原來的初心,就是以香港本位出發,有「一帶一路」全球視野。西九應該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平台,應該更具香港本土特色和中國視野 。
更重要的是,香港必須尋找自己的「文化主場」,築牢中華文化的根基。香港作為國家最國際化的城市,很適合運用不同的方式,從香港的角度出發去講好中國故事、宣傳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讓更多外國人可以透過香港的視窗,更全面地認識中國。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不僅是帶動香港,更是帶動大灣區、嶺南,乃至全中國,這是從點到面的帶動。與內地的文化藝術交流可由方方面面、不同領域發展,相信這也將使得中國文化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更頻繁。
正如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在「融通中外·文明互鑒」高峰論壇上所指出的,如果我們自己疏離家國情懷、丟棄文化根脈,不懂得從本國歷史文化中擷取精華、汲取能量,甚至陷於「本土」迷思,怎麼可能創造出獨具魅力特色的文化形態,又如何談得上擁有與世界對話的實力和能力?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勾勒香港發展藍圖時指出,期盼香港「會增添新的桂冠,將成為活力四射、中西合璧、高度文明的現代化國際大都會,將成為全世界都為之心馳神往的新的東方明珠」。香港建成中西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就是朝著這美好願景邁進的堅實一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