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勇:「一國兩制」下跨越港深兩地的策略綱領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發表的本屆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聚焦為香港規劃未來,作為報告重點的「北部都會區」,是「一國兩制」下首部港府編制、在空間觀念、策略思維上跨越深港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綱領,充分考慮了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對香港的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香港的期盼,以及「前海方案」為香港帶來的大量機遇。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同時以《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為基礎,將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前景謀定新方略,在香港重回「一國兩制」正軌的時刻,別具突破性和前瞻性意義。「北部都會區」將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地區。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十一國慶前夕探訪旺角基層住戶,包括「籠屋」單位,感嘆「耳聞不如目睹啊!」這次是駱惠寧連續兩年十一國慶探訪基層住戶,連同十一中聯辦全體落區,以及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今年先後表示「總要有開始解決的時候」和「告別劏房和籠屋」,均顯示中央關切香港的住屋問題。而駱惠寧探訪「籠屋」單位,更帶出一個重要訊息,就是特區政府發展香港這個地方時,應當秉持甚麼理念。
「北部都會區」既回應了中央的要求和期望,也符合新形勢下強調治港者要擔當問題解決者的角色。房屋土地問題是香港當前最大的難題,《施政報告》將重心放於此上,為今屆政府餘下任期、及下屆政府持續跟進,踏出了正確的一步。
《施政報告》重點為發展新界北成為「北部都會區」,面積達 300 平方公里、涵蓋元朗和北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新市鎮,以及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等新發展項目,並擁有 7 個跨境陸路口岸。
「北部都會區」是具規模的城市空間,將成為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整個都會區發展完成後,將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並提供65萬個職位,包括15萬個創科產業相關職位。
從區域佈局看,香港以港島北、九龍南為單一城市中心,逐步向外發展中小型衛星城鎮的模式,造成土地供應緊張,衛星城普遍發展水準較低,經濟活力層層遞減。
從地理位置看,「北部都會區」是開拓新經濟、新技術發展之路比較理想的區域選擇,可容納較大規模的產業、人口、物流,目前僅有25%的土地被開發。「北部都會區」人口密度小,建築密度低,土地成本相對較低,土地開發要比港九地區容易很多。與擁擠不堪,已無建設空間的港九城區相比,「北部都會區」可容納較大規模的產業、人口、物流,成為香港雙子星發展新城的戰略空間。
而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科園,將與落馬州、新田一帶,整合成「新田科技城」,當中創科相關土地約有 240 公頃,並會設立「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當局亦計劃在與深圳前海一灣之隔地方,興建媲美數碼港的地標性創科設施。林鄭月娥估計,「新田科技城」聯同「深圳科創園區」,將可組成佔地達 540 公頃的「深港科創合作區」。
林鄭月娥又提出「雙城三圈」概念,即香港和深圳,以及「深圳灣」、「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 印洲塘生態旅遊圈」。特區政府昨日同步公佈《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詳細介紹都會區的規劃背景、總體原則、目標和行動綱領。林鄭月娥明言,策略充分考慮了中央《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在香港重回「一國兩制」正軌的時刻,別具突破性和前瞻性意義。」
香港與廣東在上世紀 70、80 年代,除了在資金、技術、土地以及工人等生產要素上取長補短,更重要的是兩地攜手在改革開放的國家策略旗幟下曾經突破了不少制度藩籬、摸索出不少珍貴的創新路徑。香港現在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編制在空間觀念、策略思維上跨越深港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綱領,意義重大。有一些在深圳、香港從未實現的,甚至是從未設想過的制度、政策、模式,可以在跨越深港兩地行政界線的「北部都會區」進行嘗試和突破。香港是國際化人才聚集的地方、深圳是全中國優秀人才匯合的地方;香港有着完善的法制環境、深圳有着順暢的內通管道。如果把深港兩地的智力、制度、環境、社會資源按照強強聯手、優勢疊加的方式重組結合,將產生巨大的變革力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