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中國爭奪民主話語權

2021-10-18
 
AAA

 shutterstock_1444481438.jpg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周強調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並闡述了評判民主制度的標準和中國式「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優勢。在西方輿論普遍認為中國缺乏民主自由的大背景下,中國領導人高調肯定民主價值,宣示推進中國式民主的決心,既是國內政治發展的需要,也是要和西方爭奪民主話語權。

10月13日至14日,中央人大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在會上重申了他對民主制度的評判標準,也就是「八個能否」: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系,執政黨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

習近平不點名批評了西方票選民主的不足,稱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關鍵在於是不是真正做到人民當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沒有投票權,更要看人民有沒有廣泛參與權;要看人民在選舉過程中得到了甚麼口頭許諾,更要看選舉後這些承諾實現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規定了甚麼樣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規則,更要看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執行;要看權力運行規則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權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監督和制約。

「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後就進入休眠期,只有競選時聆聽天花亂墜的口號、競選後就毫無發言權,只有拉票時受寵、選舉後就被冷落,這樣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

他也不點名批評西方對民主定義的壟斷,稱民主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一個國家是不是民主,應該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評判,而不應由外部少數人指手畫腳來評判」,「用單一的標尺衡量世界豐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單調的眼光審視人類五彩繽紛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西方輿論普遍承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進步,但中國政治制度的進展很少被提及。在西方輿論看來,幾十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沒有多大變化,尤其是近幾年來,官方加強了對異見人士和輿論的管控,中國民主不進反退,距離西方認定的民主、自由、人權標準仍很遙遠。

西方輿論對中國政治的評判也不都是出於偏見。從西方價值觀角度看,中國缺乏黨派制衡和一人一票的選舉形式,言論自由尤其是政治言論受到嚴格管控,民主自然也無從談起。

按照西方對民主的定義,中國一黨執政、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不可能產生真正的民主。中國改革開放後,西方也一直試圖引導中國按照西方價值觀進行政治改革,中國則堅持走自己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西方的努力沒有取得成效。

中國能在與西方的政治對抗中堅持走自己的路,除了歷史文化傳統外,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政治制度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幾十年來,與實行西方選舉制度的印度、巴西等人口大國相比,中國在人民生活水平、綜合國力提升等方面遠遠勝出,證實了中國政治制度的有效與合理。否則,中國很難成為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朝着第一大經濟體邁進。

實際上,與40年前甚至10年前相比,中國的政治體制也在不斷變化,比如法治建設,打造服務型政府,制約權力,打擊貪污腐敗等等。也就是說,中國政治體制並非只有外界看到的集權一面,也有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而做出的調整和改進,其中包括加強協商民主、保障人權等等。

但西方不承認中國政治制度的改進與民主有關,這首先因為雙方對民主有不同定義。同時,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競爭更趨激烈,西方長期佔據民主道德高地,用民主、自由和人權打壓中國早已得心應手,不可能放棄這個有效武器。

中國在面對西方用民主、人權武器打壓自己時往往十分被動,這固然因西方輿論在國際社會中擁有強勢話語權,但中國在民主方面缺乏有效說辭,難以為自己辯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正處於全方位崛起的歷史階段,當然不甘在民主話題上總是挨罵。中國領導人高度肯定民主價值,提出評判民主的標準,強調要繼續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不僅宣示中國正在走一條不同於西方民主的民主道路,也意味着中國將建立自己的民主話語體系,反駁西方在相關領域對中國的責難。

當然,對中國來說,無論走自身特色的民主道路,還是建立民主話語體系,都可謂任重道遠。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今年 12月19日出席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活動並發表演說。

    劉遵義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