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 港府擬大幅改組部門架構利弊

2021-10-18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8.jpg

任期還剩約八個月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打造「北部都會區」,連日來引起社會各界廣泛討論。相比之下,《施政報告》提到另一項重大建議——大幅改組政府部門架構,反而不是太多人關注。

大致而言,這份《施政報告》提議港府的部門架構重組,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大方面:

第一,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推進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第二,分拆運輸及房屋局,讓這兩大政策範疇獲得更專注的高層領導。

第三,擴大創新及科技局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的發展;第四,重組民政事務局為青年及地區事務局,為青年發展提供一站式平台。這也是港府首次設立以青年為主體的政策局。

此外,《施政報告》也建議設立一個副司長的職位,以強化跨局跨部門協作,負責領導「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願景」等大型區域發展。

九七回歸中國後,港府部門改組時有發生,例如曾蔭權曾成功將3司11局分拆為3司12局。梁振英未上任特首前也提出改組,倡議改組為5司14局。但由於民主派的強烈反對,有關建議方案最終不了了之。

相比曾梁兩屆政府,林鄭政府這次建議的部門架構調整力度更大,除了把13個政策局增加至15個,更會把不少部門重組。從近來社會輿論的反應來看,港人對此大致上並不反對。原因之一是隨着時代變化,部分政府部門確實有必要跟隨調整。比方說,運輸、房屋是香港重要的政策範疇,事務繁多,單靠一個政策局根本難以兼顧。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民主派已全面失勢,港府調整部門架構的方案很有可能在下屆政府順利落實,可是過去兩年香港接連受到中美貿易戰和反修例風波打擊,去年至今還要面對冠病疫情衝擊,經濟急轉直下。港府提出多項紓困措施,累積的巨額財政儲備已花得七七八八。

誠然,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但由於支出龐大,未來幾年香港將面對赤字的巨大壓力。庫房如何開源和節流,尤其是採取有效措施節流,已成為港府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

香港在2000年左右,也面臨同一難題。當年面對亞洲金融危機和沙斯衝擊,香港經濟低迷不振,失業率居高不下,一向寬裕的庫房連續多年出現財政赤字。港府的財政儲備銳減,令不少外資開始對香港失去信心。

有見及此,商界出身、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深知,若不能對公務員團隊巨額的薪酬支出進行「節流」,財赤問題終難走出困局。他決定大刀闊斧裁減政府冗員並削減公務員薪酬,包括數次實施公務員減薪,以及推出俗稱「肥雞餐」的自願退休計劃。

我當年剛好在某家香港報章做記者,專跑公務員線,記得梁錦松當時的做法在公務員團隊引起很大反彈,許多公務員工會不斷提出抗議,甚至舉行大規模遊行表示不滿。2003年的「七一」大遊行,公務員就佔了不小比率。

港人以前基本上很少關心公務員新聞;但在2003年前後,香港有10多萬公務員,加上其家庭,動輒就有三四十萬人,一舉一動足以影響政府施政。那幾年無論是港府還是媒體,都很重視公務員動向。我撰寫的公務員新聞,也不時可以在報章的顯著位置刊登。

經過幾年的痛苦期,梁錦松的公務員「節流」措施終於漸漸發揮了效果。公務員編製一度由2000年近20萬人「高位」減至2007年約16萬人。港府再也不用煩惱體制過分膨脹、公務員開支過多的問題。

可惜公務員出身的曾蔭權接任特首後,為討好公務員團隊,加上香港經濟逐漸好轉,又開始大肆增加人手,至2017年公務員人數已回升至近18萬。同樣是公務員出身的現任特首林鄭月娥,2017年上任後又進一步增聘人手,公務員總人數至今已快接近20萬人,回到2000年高位的水平。

港府這次計劃大幅改組政府部門架構,撇開不說是否和林鄭為連任鋪路有關,客觀而言,確實是回應了社會的最新變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很容易出現「大企業病」,即在改組部門架構的同時,部門反而不斷膨脹,管理效率最終被嚴重削弱,冗員越來越多。

事實上,面對仍未解決的疫情,港府對擴充部門更要慎之又慎。誠然,某些部門有必要進行重組,但前提是不能因此任意增加人手,進而增添不必要的公共財政負擔。這對整個社會來說都不是件好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三年新冠疫情,積壓大批待辦理或未能如期辦理的個案,入境處有見及此而能夠急民所急,主動改善換領身份證措施,預約換證期延長了3倍時間(多了近三個月),服務點也增加至十個,這就可以有效疏減了人龍。入境處以辛苦我一人,便利千百家的精神,稱得上是特區公務員的新典範,也應該是新指標。

    沙千山  202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