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關鍵是香港能否保持「動態清零」
港澳辦表示香港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實現「動態清零」的目標,港府在不斷調整及完善防疫措施及體系下,進一步鞏固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成果。兩地恢復正常「通關」的工作正有序推進。此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亦期望可在明年2月開始有規模地「通關」。綜合相關新聞,這是否表示香港與內地「通關」在望呢?
何謂「動態清零」?
除非是完全與世隔絕,並嚴控人流及物流至一個極端水平,否則我們確實很難做到「絕對清零」,最多只能達至「動態清零」的情況。那麼,何謂「動態清零」呢?
一般而言,地區的疫情基本受控,實現至少21天沒有「本地確診」個案,便可算是「清零」。但由於有研究指,病毒或有更長的潛伏期,再加上有愈來愈多「無症狀患者」出現,在現實環境下我們要等到3至4個月或更長的時間都沒有「本地確診」個案後,我們才可以相信一個地區初步實現「清零」。當然,如果我們想在更短的時間之內取得「清零」的「認證」,大可做「強制全民檢測」,只要全民反覆做2至3次「病毒檢測」,我們便可以更快得知某地區是否已經「清零」。
「清零」的第二個重點,就是要嚴防海外輸入。我們應該要為所有到訪旅客進行病毒檢測及隔離,在21天之內對海外到訪人士進行「密封式管理」,才可以大大減低病毒再次輸入及引致本地爆疫之可能。因此,指定檢疫酒店的操作是否到位,會否有太多豁免檢疫群組等事項至關重要。此外,貨物、海關員工、機組人員、相關的司機及物流人員等等都有可能造成「防疫漏洞」,我們都需要多加監管。
根據過往經驗,就算完全做到以上兩點,我們仍有可能再有零星疫情個案爆發,稍一不慎,又會再次陷入社區大爆發之危機。因此,一個地區能否真正做到「動態清零」,便要看當地政府有沒有「病毒追蹤」之能力。
這就是國家要求老百姓安裝「健康碼」之原因。當有患者確診,我們透過其手上實名登記的手機及「健康碼」應用程式,便可以追蹤到他過去曾到訪過的所有地方。由於大家都需要安裝「健康碼」,且出入所有公共場所及乘坐交通工具時,都需要「掃碼」,我們便可以立刻找到所有曾與患者接觸的人,並為他們進行檢測及隔離,最終達至有效的「追蹤病毒」,再以「小區隔離」及「群組隔離」的措施,完全把病毒與社區分隔開。所以,內地才可以屢次在大約1個月之內再次「清零」。
換句話來說,該小區偶然仍可能會有少數「本地確診」個案,但由於政府具備「追蹤病毒」之能力,並及早做好有意義的「小區隔離」及「群組隔離」,避免了社區大爆發,最終可以多次成功「清零」,這便算是「動態清零」了。
香港是否真正具備「動態清零」之能力?
按以上的基本標準,香港又是否真的已經達至「動態清零」呢?至今,香港防疫的漏洞依然十分多,能夠暫時有「清零」的情況,只因為運氣較好,市民又普遍願意戴口罩及勤洗手罷了。
舉例說,數月前有某領事家人在患病期間於香港社區遊走達至少7天,為甚麼最終沒有造成社區疫情大爆發?當時,港府刊憲要求曾到訪患者出入的商場、超市、診所及零售商店的市民都要進行「強制檢測」,這要求有效嗎?所有市民出入以上地方都不用「掃碼」,港府根本全無紀錄,如何要所有相關市民作「強制檢測」?那次沒有造成社區大爆發,全因為港人防疫意識尚可,再加上大家運氣好而已。當然,近日港府終於願意取消大部份「豁免檢疫群組」,算是進一步改善「關口管理」,但港府自11月起才開始強制要求市民出入政府場所、街市、及醫院時要「掃碼」,其餘絕大部份私人場所、商廈、商場和交通工具等,市民都不必「掃碼」,至今餐廳亦非硬性要求市民「掃碼」,其經營安排又有太多「分類措施」,根本難以有效監管及執行。綜合來說,以香港暫時的抗疫水平來說,我們又如何有效追蹤病毒路徑呢?
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安心出行」尚不會把全港市民的個人行蹤上載至政府資料庫,大家仍可有很多方法逃避責任及隱藏自己的行蹤。香港的「安心出行」仍未達至內地「健康碼」之基本要求。
筆者認為香港暫時的「清零」,只屬運氣好,其實我們尚未達至真正的「動態清零」;按現行機制亦很難持續「清零」下去。因此,內地在讚揚香港達至「動態清零」後,還沒有立刻答應「通關」,我們仍要繼續商討。為甚麼還要談呢?就是因為香港尚未「達標」。
最後,林鄭月娥期望明年2月可「通關」:
這是否代表港府已打算在未來這幾個月之內要全港市民在出入任何公眾地方 (包括商場、商廈、街舖、零售店、私人會所、酒店及訪客到訪住宅等等) 及使用任何公共交通工具時,都需要強制使用「安心出行」?
港府是否已準備要求所有餐廳及食肆都要食客強制「掃碼」,不再接受「填紙仔」方式,並把全港食肆都劃一監管,不再胡亂分類?
港府是否已打算要求全港市民都要允許「安心出行」程式把個人資料上載至港府資料庫,讓政府集中管理及有效追蹤病毒?
港府是否將要推出「手機實名制」的規矩?或立法要求所有市民不能以「太空咭」(沒有實名登記) 的手機「掃碼」?
如果港府還沒有以上的打算,我們又憑甚麼可以期望在明年2月與內地大規模「通關」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